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张新颖:在《九个人》里与20世纪中国那些“难以抹平的个性”相遇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8-08-13 08:10
摘要:“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的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九个人》面世。《九个人》记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等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8月12日下午,张新颖与同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新华书店“光的空间”,与读者分享了他们眼中这九个“难以抹平的个体”。

 

为何说是“难以抹平的个体”?张新颖解释,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这一代人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他们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这股风潮已经铺天盖地。等到抗战的时候,这代人已经成长起来,有些人甚至已经成名。“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观念在他们身上打上了烙印,而且这一代人把这些文化烙印保存得特别完整,并持续很长时间。同时,他们又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各个不同阶段。一个人经历了不同阶段,身上所有的东西才会受到考验,而这九个人正是在不同的阶段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并保留了最初照在他们身上的光芒。张新颖说:“20世纪的中国社会特别动荡,很多人经受了很多苦难。我不想重复苦难的故事,我想表达的是,有一些人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是他没有被摧毁,这九个人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人,是我特别喜欢、特别敬佩的人。”

 

作为传记作者,张新颖惯常从看似细枝末节的琐事切入,尽量避免用自己的方式去叙述材料。相比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去解释、判断传主这种对作者和读者都“痛快”的做法,他更喜欢用直观呈现材料和引文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向更多和更深的理解开放。他也坦言,作为一个研究者或是传记作者,仍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内在的自我”,但这种内在的自我也应保持在内含的状态并始终具有其开放性。他说:“人是活动的,人是在生活里面的,人是在他的行为里面才表现出来一些东西。没有这些东西,那个人就是僵化的,所以我要把这样一个生命呈现出来。”

 

《九个人》依然在探讨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的复杂关系。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它历经千劫而不毁,还活在今天,还活在当下的文学身上。这种生命力,不仅是说它自身的生命力,更是说它具有生育、滋养的能力,施之于别的生命。

 

谈到自己的恩师贾植芳,同门师兄弟感慨万千。严锋说,做先生的学生,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骄傲。张新颖也将贾植芳看作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他本身是一个作家,跟从他学习现代文学,与跟从一个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学是不一样的。因为贾先生本身就是现代文学里面的人,语言又极其生动,他给你讲的东西会一下子把你带到历史现场里,他给我讲了很多茅盾、郭沫若等人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现场,而不是文学史里所写的历史。就这样,慢慢地影响我看待这段文学的视野、眼光和心态。”

 

无论是写沈从文,还是写《九个人》,张新颖都更希望一般读者可以有兴趣一读,“知道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事情,有这样的精神,那就足够了”。

 

题图来源:出版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