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如此“狂怪丑大”,是对当代书法的矮化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喻军 2018-08-09 07:04
摘要:好的书法作品从来不是在脱离书写要素和笔墨要素的前提下,单靠强烈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就能完成的。当今的“丑书”表演,除了唬人的嘶喊、夸张的表情和怪异的行为之外,看不出有什么艺术的含量和传统的继承

 

最近,时常在微信朋友圈和各类书画群里见人转发一些似乎和书法创作有关的短视频和图片,如果是常规化的书法表演,倒也不新鲜,互联网上很容易搜索到诸如书法课徒之类的视频,其中不乏一些已故大名家挥毫的身影。书法技艺的传授,除了基础导入,老师的面授和示范是很重要的。绘画亦同理,看名家现场作画,加以细心观察和揣摩,对学画者而言,往往进步得更快。于是,这些影像资料的拍摄和制作,对于一般书法爱好者而言,其实是起到了间接教学和传导复制的作用。但我方才提到的这一类书法表现的形式比较特别,似乎更类似于“行为艺术”,十分夺人眼球。视频一经发出,常招致很多的吐槽,以批评和斥责的声音居多;即便许多书法专业人士,看了以后,也纷纷表示完全不能接受这样一类的书法表演形式,甚至断然否认它们和书法有什么关系。他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败坏了书法的风气,是一种书法的腐败,会误导很多书法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容易使他们产生审美误断,以至于失去对书法艺术应有的敬畏。

 

 

只是行为“出格”,无关书法“艺术”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书法形态,触痛了大家敏锐的神经呢?  

 

为写本文,我不得不反复观看这一类制作略显粗糙的视频,同时做了一些案头的资料搜集工作。以下所列种种,肯定不够全面,因为现实的发生往往会超出人的想象,但我以为过多的罗列实无必要,也并非本文的初衷。如能透过此类现象,作一些客观的解析和梳理,似乎更能厘清一些问题。坦率地说,在整理这些资料、观看相关影像时,我还是感觉到了某种“震惊”:   

 

比如“射书”,即用灌满墨汁的针管在宣纸上射出道道墨迹(视频显示,宣纸由几位美女手提横展,书者迈着太极步,突然作一溜烟小步奔跑状,同时用几支针管射出墨汁);“吼书”,顾名思义就是边吼叫边书写,书者十分亢奋,类似耍酒疯。只是,书写地点恐怕要找个僻静无人之地,否则一定“扰民”;“鼻书”,即在鼻孔里插两支毛笔俯纸而书,容易引人产生不太卫生的联想;“左右开弓或手脚并用多管齐下书”(无须解释了);“双人倒抱美女垂发蘸墨书”,只见倒悬的美女满脸墨汁,花容失色,一头乌发成了扫地的拖把。还有什么“刀书”“溺水书”“盲书”“塑料瓶盖穿孔书”“洗车喷头书”等等,简直古灵精怪,无奇不有。更有甚者,还走出了国门,在威尼斯众目睽睽之下表演“女下体书”,且使用书法很忌讳的大红墨。   

 

450平方米“射墨”草书作品

 

有人把这类表演称为书法的“行为艺术”,且从个别史料挖掘角度(或文学作品的某些情节。本人以为书法的主流传统无疑是一种高雅的书斋式品位),以古有张旭“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粉壁长廊千万间”以及李白等饮中八仙大醉之后与众歌舞伎赋诗题壁、徐渭的佯狂作书,甚至拿“杀人者,武松也”那行粉壁上血腥的大字作为理由,来佐证这类行为艺术古已有之,今人不必大惊小怪。同时,以强调“视觉体验”“外向表达”“个性张扬”的所谓书法的当代意涵,和传统书法审美的平和内敛、诗文境界作某种切割和区分。但绝大多数目睹这类视频的观众和专家,未必会认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当今书坛“横行着一种完全背离书法艺术规律、极尽狂怪丑大的书法”,愤愤于文墨芬芳的书法艺术,何以在今天沦落到类似杂技表演般的肢体语言和江湖卖艺般的气场来吸引围观的境地。

 

用头发“挥毫泼墨”

 

其实,无论采取什么出格的手段和夸张的行为,最终还是需要宣纸上展现的书艺来印证这种行为的价值。如果“行为艺术”只是“行为”的出格而无关艺术,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但视频中那些表演者的书艺显然很不给力,除了周遭一圈激情四溢的叫好声(也不乏自己叫好)之外,他们的“墨宝”实在有碍观瞻。那种明显缺乏书法基本功和艺术美感的胡乱宣泄、莫名亢奋,其结果就是纸破墨败、一地狼藉,直教人怀疑这样的“大作”是否还有保留的必要。

 

真正的书艺,不是脱离书写

和笔墨要素的肢体、情绪宣泄

 

以上所述种种,已经和我们所认知的传统书法美学没有什么关系了。

 

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今草、狂草,形成了各具特点又内在贯通的造型特色,以及各自相应的笔法款式要求,是历代无数艺术家的智慧创造和精神结晶。随之而总结的书法理论,诚如熊秉明先生所言,又可以大致概括为六大系统。比如“喻物派”(强调书法的自然美)、“纯造型派”(讲笔法、结构、均衡、墨色、笔势)、“缘情派”(侧重表现内心情感)、“伦理派”(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书法美学)、“天然派”(强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书法美学)、“禅意派”(代表佛家书法的禅意特质)。当然,具体到不同的书家是很难明确划归某家某派的,但我想这其中的任何一派,都无法脱离书法本身的书写规范和法度而独立存在。好的书法作品从来不是在脱离书写要素和笔墨要素的前提下,单靠强烈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就能完成的。技艺虽然不等于书艺,但书艺一定离不开技艺。所谓晋人飘逸、唐人规矩、宋人尚意,都是各具神韵的经典艺术风格,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取法资源。反观当今的“丑书”表演,除了唬人的嘶喊、夸张的表情和怪异的行为之外,看不出有什么艺术的含量和传统的继承了。况且,真正的艺术创作,不会是大庭广众之下的哗众取宠和廉价的喝彩;恰恰相反,它往往很寂寞,很冷清,类似于禅者的闭关和清修。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书者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是谦卑仰望的灵魂,在孤独地歌唱和舞蹈。

 

 

唐太宗李世民在《指意》一文中,表述了创作时的心理状态虽然重要,但也从具体用笔方法上强调了书写的要素:“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可见笔法和节奏的把握对于书法的表现是多么重要。宋朝的苏轼和元朝的陈绎,曾把书写的要领及控制方法,归结为“血法”“骨法”“筋法”和“肉法”;清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则进一步指出筋骨血肉与技巧的关系:“凡作书者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具备。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若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下所谓的书法行为艺术或“丑书”,实在有点惨不忍睹。书写者鬼画符似的随意涂抹过程中,还有几分顾及汉字的尊严和书写的规范?

 

鼓励多元探索,也要理性纠偏“误差”

 

况且,书法还不仅仅只是文字的表现,还是书家综合修养、特别是文学修养的笔墨呈现。

 

它是视觉的艺术,更是阅读和心悟的艺术,和汉字正大的气象、深邃的诗意、内蕴的哲思相伴随。启功先生说过:“字写好了,是读书人的本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就有那么一些胸无点墨、故弄玄虚之人,却喜欢到处泼墨,乱来一气。有几位专家曾发现一幅天书般的丑书作品中,不规范的字竟有70多个,简直白白糟蹋了那张宣纸。可这样的书法生态,几乎无一不打着创新、探索和个性的旗号来进行。不明白有些人哪来的底气,成天想着要“挑战传统”。

 

为某种“鼻书”做准备

   

不可否认,在丑书实践者中,也确实有一些教授、博导级的书法名家,我们丝毫不怀疑他们的书法功力,也乐见他们的探索成果,但希望这种探索是有益于书法、有益于人群、有益于环境,特别是有益于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如果片面强调“多元”、强调“当代意识”、强调“突破传统”,甚而无意中、无形中起到了负面作用,则应对探索本身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乃至纠偏。

   

书法之于当代,最大的问题不是创新不足,而是继承不够。书法和绘画虽说同源,但还是有很大不同。绘画可以讲“调和中西”“洋为中用”,而书法只能自成系统,因为它是全世界所有艺术门类中的独一无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品牌象征。书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甚至影响了不少欧美艺术家,他们虽然不识汉字,但从中国书法中发现了构成美、形态美、线条美和抽象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没有壁垒,它总是存在审美的共性。书法的学习也是一种相对独立且成熟的系统,是几千年文化薪火的传递,是悠悠文气和精神风骨的聚合。如果我们不立足于传统,不从古代经典中汲取营养,而是耽于无的放矢和夺人眼球,既站不住脚,更是一种对当代书法的矮化。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种杂耍。面对当代书法的种种乱象,我所祈愿的是:在书法的实用功能日益退化的今天,让我们对书法心存一份珍惜,保持一份敬畏;让文墨的芬芳和笔墨的诗意久散不去,传之愈久,则行之愈远。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新华社、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