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王凤雅爷爷:遭遇指责和网络暴力 全家都要崩溃了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华西都市报 熊浩然 2018-05-27 06:56
摘要: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善心,需要的是良好的慈善机制和社会氛围。

2015年5月27日,一个小女孩降生在了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张集镇温良村的一户普通农家中。家里最有文化的是曾经当过老师的爷爷王太友,他给第四个孙女取名王凤雅。3年后,在离家不远的卫生院里,王凤雅没能撑到她的3岁生日。2018年5月4日,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王凤雅很顽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她用小小的身体对抗着强大的病魔。她不会想到,她的病和死去,却让家人遭遇了疾风骤雨般的指责和质疑。

从4月8日开始,@小希望之树和@作家陈岚发微博质疑王凤雅的家长,认为他们靠募捐得到了钱却消极治疗,没有把王凤雅送到大医院治疗,疑似把善款挪用来给王凤雅弟弟治唇裂,重男轻女,涉嫌诈捐。

白点 兔唇 五个孩子

凤雅出生后不久,王太友和家里人就发现,这个孩子的右眼上似乎有一个白点。“当时以为是白内障。”今年4月,王太友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时说,他现在有些后悔。在他看来,如果彼时便带凤雅去大医院就诊,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这些风风雨雨了。

孩子的成长很快打消了家人的顾虑,毕竟,胖嘟嘟又乖巧的凤雅怎么看也不像是罹患重病的孩子。

除了隐隐的担忧之外,王太友和儿媳妇杨美芹更多地需要考虑如何去改善生活。毕竟,除了凤雅以外,这个农村家庭还有3个孩子需要哺育,凤雅的三个姐姐最大的已经开始读小学,而凤雅的父亲,因为智力发展迟滞,除了简单的家务之外,无法承担更多的生活重担。

这个家庭渴望男丁。全家的愿望终于在第五个孩子身上得到满足,不同于凤雅眼睛上白点所带来的隐忧,这个男孩所带来的喜悦和忧虑都是显而易见的:男孩有唇腭裂,也就是俗话说的兔唇。

直播 筹款 风波

在嫣然基金会的帮助下,凤雅的弟弟获得了免费手术的机会,面部的畸形得到矫正。2017年5月,当杨美芹带着小儿子做完手术从北京回到河南老家时,一家人还很欢喜,似乎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

但凤雅的突然发病改变了一切。

发烧,虚弱,右眼的白点似乎变得更加明显,再到出现眼睛局部肿胀。王太友说,2017年10月,一家人带着孩子从乡到县,最后求医至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他得到的信息是,凤雅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癌细胞已经扩散,“手术没有意义了,医生建议化疗和保守治疗,化疗一个疗程大概要2万元。”

直到现在,尚未有人看到当时的就诊记录和相关证明,但王太友很笃定,“我没有乱说,警方把所有的记录都拿走调查了,我没有不给孩子治病。”

凤雅的病情在一天天加重,右眼的肿瘤一天天变大,孩子日渐虚弱。“我做了一个非常后悔的决定。”杨美芹说,因为没有工作,为了给孩子赚一点营养费,她开始尝试发布凤雅的视频和进行直播,“广告说发视频能挣钱,我就想弄点钱给孩子。”

杨美芹说,一些用户看到了凤雅的情况,告诉她可以通过水滴筹去申请善款和帮助。“总共筹了2次,第一次筹了1万多元,大部分是亲朋好友捐助的。第二次筹了23000多元。目标是15万,是我主动中止了,我想凑够了化疗的钱,就不再需要了。”

网络筹款中,自称志愿者的马女士来到了凤雅家里。“我是通过刷社交软件知道她的情况的。”5月25日,马女士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她是专职的志愿者,专门帮助凤雅这样需要帮助的孩子。

这样的志愿者并不是免费的。马女士称,如果这些孩子成为公益组织捐助的目标“项目”,她的交通费和一些花销可以报销,还能获得一部分补贴。

 

志愿者 看病 网络暴力

王太友说,之后陆陆续续有自称志愿者的陌生人到他家,大多数人建议他带着孩子去北京看病。“他们跟我保证说,北京那边医院联系好了,不用我们出钱,去了就可以住院。”

2017年4月5日,王太友、杨美芹和志愿者马女士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我们去了北京儿童医院,医生看了孩子的情况就摇头,说没法手术,也住不了院,不收。”

“志愿者又说可以联系其他医院,但要等几天。”王太友说,他本能地认为,所谓的帮忙看病其实是一场骗局。“这些志愿者一路上各种给我们拍照,然后还让我哭,说我不哭,怎么让别人捐钱。”杨美芹说,得知孩子无法住院甚至没办法提供连续的医疗救助后,她和志愿者撕破了脸。而这也成为了一些网文中不愿救治孩子的“铁证”。“我当时确实说过感觉孩子不行了,因为孩子的状况确实很差,就剩一口气了。”

4月9日晚,风波来了。

微博认证用户作家陈岚发布微博,实名报警称凤雅疑似被父母虐待致死,同时称其有诈捐行为(此微博后删除),网络质疑骤起。与此同时,骗捐15万,拿给女儿治病的钱给弟弟治病等说法通过自媒体流传。

“我们连陈岚的面都没见过,她也没来看过孩子,我就想问问她凭什么在网络上说这些不负责任的话。”时至今日,王太友依然愤懑异常,“我们家从那之后就遭遇各种指责和网络暴力,连村里人都以为我们骗了15万,公安也来调查,全家都要崩溃了。”

波折 质疑 真相

2018年5月4日,王凤雅停止了呼吸。

20天后,一篇名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网文再次引爆了对王太友一家的质疑。尽管很快,当地警方就发布调查结论,认定事件不属于刑事案件,调查结论是,“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是,筹来的款大部分都用在孩子的治疗上了”,同时,包括水滴筹和嫣然基金等事件所涉方都发出声明,证实了筹款金额并非网传的15万,而且治疗凤雅弟弟兔唇确系嫣然基金出资。

5月25日,河南省太康县警方表示,没有了解到王凤雅家长涉嫌“诈骗”等犯罪的证据,未予立案。

但王太友一家的生活再难平静。不论是对媒体还是志愿者,亦或是网络,这个家庭如今都表现出了极度的不信任和抵触,王太友直言感到无助和绝望,在他看来,人们渴望知道事情的始末,却不愿意相信他叙述的真相。


【新闻链接】“小凤雅”事件真相出来了 谁该反思?反思什么?

近日,河南太康3岁女童王凤雅的离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2017年,王凤雅不幸患上一种名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癌症。因王凤雅的家庭无法承担巨额治疗费用,其父母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并得到了网友的慷慨相助。

2018年3月,有爱心人士曝料称,王凤雅的父母将善款提现后,并未用于救治王凤雅。某自媒体发布的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还声称,王凤雅父母用募得的15万善款带着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唇,却放任女儿的眼病不断恶化。这个版本经网络传播后,小凤雅的遭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网友纷纷指责王凤雅的父母涉嫌诈捐。

但随后,故事就出现了戏剧化反转。

25日上午,河南省太康县公安局宣传科科长张磊落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当初的筹款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且这些钱基本用在了女儿王凤雅的治疗上,目前还结余1301元。据此,当地警方表示不存在诈捐(仍有部分网友认为,王凤雅家属提供的支出明细中包括有买奶粉的支出,这不属于治疗费用。但对于多数网友来说,给幼童买奶粉也属合理)。5月25日下午,在太康县张集镇民政所、水滴筹、媒体等人员的陪同下,王凤雅的爷爷王太友将所筹款项剩余的1301元善款交到了太康县慈善会。

至此,事情的真相已经基本浮出水面: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一些媒体、自媒体也删除了之前的报道。但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上募捐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公众视野。然而,时有耳闻的骗捐、诈捐以及不规范操作,让公众的爱心严重透支。“小凤雅”事件虽然不存在诈捐,但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如何重树公众对网络捐赠的信心?

一个三岁孩子的离世,让人叹息、揪心,但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显然并不在此。事件曝出后,受捐者觉得委屈万分,后悔当初选择网络求助;而对于捐助者来说,虽然后来证明没有被骗捐,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恐怕对网络慈善的信心又少了一分。这样一个双输的结果,值得各方反思。

质疑要从事实出发

在自媒体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朋友圈中从来都不缺乏口水,稀缺的是对事实的探究和对真相的执着。一些自媒体习惯于质疑,但未必进行过调查,拿到了足以坐实结论的证据。就这一起事件而言,一些自媒体发文质疑王凤雅父母诈捐,将原本筹来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给儿子治唇腭裂,其“重要证据”仅仅是一个朋友圈截图:王凤雅母亲在朋友圈晒出的一组带儿子在北京某医院照就诊的照片。后经证实,给儿子进行唇裂手术的费用是由另外一家基金会资助,和给女儿治病完全是两码事。

一些网络事件,往往都是“结论先行”,人们根据一些信息的片段就得出结论,然后“义愤填膺”地进行口诛笔伐。这一方面固然需要有关机构和个人及时澄清,以正视听;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网民擦亮双眼,在加入“讨伐”的队伍之前,先让理性“多跑一会儿”,追一追事实,等一等证据。而对于作为传播重要节点的自媒体,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发声时务必慎重。殊不知,你在键盘中随意敲出的“结论”,转发的热点,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伤害。言论自由须有边界,造谣传谣也将承担法律责任。

在事件剧情反转之后,王凤雅的父母表示对造谣者将诉诸法律。确实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这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事实,也是对正当网络慈善活动的一种支持。舆论的监督有助于网络募捐的正规化、透明化,但任何监督必须基于确凿的事实,否则伤害的不仅是相关当事人,也是在伤害慈善本身。

公开透明以重建信任

的确,很多人之所以一听到“诈捐”就倾向于相信,这主要是因为背后有其传播的社会土壤。近年来,一些不规范的网络募捐、甚至诈捐行为屡屡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捐助者和受捐者之间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隔阂,缺乏相互信任。一旦有了导火索,人们的这种不信任感就会被点燃。

从这个角度来看,重建人们对网络慈善的信心,首先需要重建信任。而要重建信任,需要让慈善资金在阳光下募集,在阳光下使用,同时引进监督机制。按照2016年9月施行的慈善法,网络公益募捐只能通过有资质的网络募捐平台来进行。但对于个人通过网络求助的行为,法律并没有禁止。也就是说,个人可以通过网络为自己求助,但个人不能通过网络募集资金开展公益活动。

在“小凤雅”事件中,经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本次募集的善款主要通过水滴筹,获取善款额为35689元,另外通过网友微信红包、火山小视频直播打赏获取善款2949元,共计38638元。水滴公益在24日刚刚获得民政部的认证,成为合规的网络公益平台。

王凤雅父母的行为有个人求助的成分,也有通过网络平台求助以获取资金的成分。无论是哪种方式,公开透明、向捐助者公开资金使用情况都是赢得信任的起码要求。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网友质疑,与受助方没有及时同步公开资金使用情况也有关。实际上,王凤雅家属在使用善款时已留存了票据,但或许是由于缺乏这种意识,而没有及时公开。这应该为以后的求助者引以为戒。

在目前公众对网络慈善缺乏信任的情况下,有需求的求助者应该更多地通过有资质的网络平台来获取善款,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并及时在筹款平台主动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平台在审核方面也应该对资金去向进行必要的监督,让资金使用更加公开透明,以累积公众对网络慈善的信心。

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善心,需要的是良好的慈善机制和社会氛围。这一起事件再次告诉我们,善心经不起一次次消费。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在捐助者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善,也是在为中国慈善奉献爱心。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秦川

栏目主编:顾万全、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