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一位复辟君主的艺术修养至今让英国人受益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Jonathan Jones 2017-12-25 16:06
摘要:查理二世在英国有“快乐王”之称。早年父亲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处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国。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政坛陷入混乱,国会遂声明君主制复辟,查理二世得以返回英国,加冕为不列颠国王。这位君主追求享乐,挥霍无度,但客观来说,他对于科学和艺术的支持,也带来了不少积极影响。

“快乐王”查理二世曾是一个巨婴,四个月时长得跟一岁孩子一样大。12岁时他参加了英国的内战,英国议会在通缉海报上将他描述为“一个高而黑的男人”。除了面貌是英国人之外,他高大的身材与黝黑的皮肤很可能遗传于具有丹麦和意大利血统的祖母们。查理二世身高6英尺2英寸,比父亲高了近1英尺,但仍喜欢穿跟很高的高跟鞋。

约翰·迈克尔·赖特(John Michael Wright):《查理二世》(Charles II),1676

 

参观者对艺术作品中查理二世的形象一定不会感到陌生:长而卷曲的黑发、黑色的小胡子、大鼻子、令人感觉略微弯曲的嘴唇、棕色的眼睛以及忧郁的面庞。这些肖像画是多么高度统一,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高于其他历任英国君主。即使在细密肖像画家塞缪尔·库珀(Samuel Cooper)的速写画中依旧如此,画中的查理正在认真倾听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说的话。这幅肖像中,仅30岁的查理二世,因摘掉了假发,头发过早呈现出灰白色,显得有些苍老。这幅画完成于查理二世刚刚加冕之后,很可能是为纪念克伦威尔政权的终结而创作的。

塞缪尔·库珀(Samuel Cooper):《查理二世》(Charles II),1660-72

 

好在查理二世并不在意自己长得多么像舞台上的“恶棍”,相反,他始终热爱并支持着舞台艺术。在1660年查理二世重登王位前的近二十年岁月里,戏剧一直是非法的。因为在1642年内战中赢得胜利的清教徒眼里,戏剧是欲望与轻浮的表现。独裁者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死后,流亡于低地国家的查理二世如此受英国人欢迎,和清教徒的宗教偏见不被接受有关。

 

展览《查理二世:艺术与政治》通过物品与图像,对历史展开了一场宏大叙事。它以对查理一世的审判开场,却在提香(Titian)、委罗内塞(Veronese)、洛伦佐·罗托(Lorenzo Lotto)等人的伟大作品中结束。在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之后,这些曾为皇家拥有的艺术作品流散各处,之后又被查理二世重新找回。可见艺术在王朝复辟过程中扮演了的重要角色。

 

展览中,妮尔·格温(Nell Gwyn)的裸体肖像画揭示了查理二世热衷戏剧表演的根本原因——即对女演员的喜爱。当剧院于1660年重新开放时,妇女立即被聘为专业演员。这在莎士比亚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从一个在街边卖橘子的小贩到戏剧演员,再到成为国王两个私生子的母亲,格温的成长并非女权主义的表现,但也绝不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彰显。

 

展览中所有的图画都是版画,而不是绘画。它们漂亮、有趣、陌生而怪异,它们是视觉艺术的开端与未来,并将很快孕育出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英国著名画家、版画家、讽刺画家和欧洲连环漫画的先驱)这样的人物。最壮观的一幅画描绘了一只巨大的虱子正从书中跳出来,它的毒爪抓着一株植物的茎脉,外壳上覆盖着细小的毛发。这幅作品是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很好诠释,《变形记》讲述了一个人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昆虫的故事。这幅画来自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于1665年出版的著作,在这本书中,胡克阐述了他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微小生物。

 

胡克既是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也是现代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师从于肖像画家彼得·雷利(Peter Lely),雷利是复辟王朝的一位权威画家,因为喜欢画“美人”而尤为查理二世所青睐。他创作的“温莎美人”系列,虽算不上杰作,却着实栩栩如生。查理二世的情妇朴次茅斯女公爵(Louise de Kérouaille, Duchess of Portsmouth),在雷利的笔下看起来权力在握,俨然一位君王,难怪当时的新教徒担心信仰天主教的她会将国王引入“歧途”。

彼得·雷利(Peter Lely):《朴次茅斯女公爵》(Louise de Kérouaille, Duchess of Portsmouth),1671

 

由于克伦威尔统治期间卖掉了很多艺术珍品,复辟后,查理二世又花了很多钱重建皇家艺术收藏。事实上,一切我们所知道的皇家收藏都是从他手上开始的。他拥有很多达芬奇画作,尽管此次展览仅仅从皇家图书馆珍藏的上百幅作品里拿出四幅,也足以点亮整个冬日。

梅尔滕·梵·海姆斯凯克(Maarten van Heemskerck,1498-1574年):《万民四末》(The Four Last Things),1565

 

展览的另一个亮点为洛伦佐·罗托(Lorenzo Lotto)绘制的《安德里亚·奥多尼的肖像》(Portrait of Andrea Odoni)。在这幅1527年的杰作里,画中的男人将他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处,在罗马的废墟中想象着古典时代的宏伟。紧张、神秘的氛围下,头部雕像与无头躯干重新获得了生命。

洛伦佐·罗托(Lorenzo Lotto):《安德里亚·奥多尼的肖像》(Portrait of Andrea Odoni),1527

 

如果皇家艺术收藏也能成为普通博物馆常设展览的一部分该多好,这次展览充分证明了这种可能性。时至今日,普通博物馆越来越少地展出“前现代”艺术作品,但英国皇室却有这样的资源。从这一点来说,还是要感谢查理二世。

栏目主编:章迪思 文字编辑:实习编译 华烨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邮箱:48056615@qq.com
本文编译自《卫报》相关报道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