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你在微信群的表现,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云龙 2017-07-30 07:59
摘要:某日,那位长者又在群里吐槽,这个群怎么一点生气没有?进了一个群,都是一家人,大家怎么不发言?不能让退休老同志“包场”……

一不小心,做了一个微信群的群主,群的规模不算小,四五十号人呢。

 

建群的初衷,本是提供一个即时互动交流的社区,同时给省内一批志趣相近的时评、随笔爱好者传递征稿信息,交流创作经验,分享写作成果。——他们同属于一个社会团体,以前的联系只限于邮件或年会。

 

群主不好做,你要做“工勤员”“情报员”“维护员”,更要随时准备充当“靶子”“垃圾桶”。

 

文友群刚刚“拉”开序幕,一位长者便在群里提出意见,怎么不把某某大家拉进来?这样的高端群,怎么能没有一些大家坐镇?显然,他不认可一个人随随便便做群主。

 

我当即做出反馈,那位大家年事已高,眼睛不方便,从不玩微信。长者思维敏捷,立即跟评:今天还不会玩微信,落伍了,不是合格的文化人。

 

大家毕竟是大家,他幽默地回应:我确实不合格,也请允许我不合格,做个网络时代的落伍者。当时我想给长者如实转述,并做一些延伸解释:不玩微信,就没有其他渠道了解信息吗?不和我们一起玩微信,就是不合格的文化人吗?——后虑及这位长者年纪大资格老作罢。不争论,免麻烦,最好。

 

 

某日,那位长者又在群里吐槽,这个群怎么一点生气没有?进了一个群,都是一家人,大家怎么不发言?不能让退休老同志“包场”……群里好多成员都在职在岗,不可能随时和他对聊,长者不乐意,键下有怨气。A先生是时评界资深人士,被长者不点名地点明了,赶紧出来解释:微信用的还不熟,在学习中,请包涵。

 

某日,有微友转述某处看到本群成员的一篇大作,赞美之词,溢于言表。长者马上跳转逆反思维:我们的稿子登不了大雅之堂,只能自己微博上写写玩玩,一天一篇,三四百字,欢迎批评指正。长者一席话,听得出酸意。媒体退休的一位大咖——B先生,见此不厚道言论,对长者给以一番直言不讳的批评,长者识相认错,主动禁言数日。

 

某日,长者转发一篇自己十分欣赏的哲理小品,然后又暗藏讥讽地点评:我只喜欢看这些接地气的东西,那些登在某某大报上的文字,我一般不看。不是某人发过某某大报吗?也贴在这里,让我们学学……又是寻衅挑事,群成员大都已经领教他的表演风格,不予理会,不加置评。长者打了一个空拳,自讨没趣,最后草草收场。

 

某日,寂静多时的长者突然发帖直指群主“为官不为”,质问为什么不吸收一些写作高手进群,交流高质量的信息,指责群主工作不力,以致写作群奄奄一息。我承认当时有些不淡定,但是想到自己经常引用的一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想到长者独守空巢难免寂寞,便继续选择隐忍,围观不语。其实,群内成员早已有人受不了他的做派,多次私信建议踢他出群,或者另建一群,晾他一边,我总是回复他们,微信群就是松散组织,不必太当真,好话要听,丑话也要听。某种意义上,长者这样的另类存在,是对我们承受力、相容性的一种训练。如果对群里的一种声音(哪怕是胡搅蛮缠)都不能接受,还能适应更复杂的职场?还能生成什么多元、深刻的观点?

 

 

微信群主不好做,也不好受,有时感到比管理一个生产部门更考验人的智慧和耐心,也因为如此,微信群是个好东西。以我多年微信使用实践,微信群最大的作用不是交流,不是互动,不是联谊,而是交流的溢出作用——教育。这个教育,不是学校教育,老师针对学生,延伸到家长;也不是职场教育,领导针对下属。它更接近于社会教育,是一种基于平等、自由、开放的圈群教育,既有“咬耳朵、扯袖子”,又有“红红脸、出出汗”。

 

某日,那位长者在群里贴出他的一篇大作,据称被人抄袭刊发在某家晚报上,他表示宽宏大量,不予追究,并欢迎更多人盗用他的文稿。此时,群里又一位长者——做过报社主编的C先生,情不自禁对他猛烈开炮:你这种自我炒作,有些低级,你侮辱文友也不是一次了,请自爱!——群里此刻一片沉默,沉默也是最大的声援。

 

两人发帖较量十八回合,最终才算平息。进入微信圈群多年,此次围观之后,有了更为强烈的感受:群众教育群众,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微信群里,各式人等,杂处一群,每个大群,可能都有一两个“另类”(甚至是喷子、小丑)。微信上一个乡友群,有些未富先豪的老乡常在里面炫富、炫子,一帮乡友毫不留情,骂回原形,吓得他(她)退群而去。群众教育群众,有时也教育领导:某个节目策划群,节目主管和一线编导,同“群”共济。有时节目主管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思路,编导便以沉默应对,不反对,也不附和。——沉默有时则是最好的抗议。

 

微信是个好东西,不好,能吸引那么多人每天沉迷其中,流连忘返?有人又说,微信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把人的时间都耗费掉了,最后让人一头雾水。——归根结底,微信只是一个通讯工具,一个汇聚人流、信息流的平台,怎么使用,怎么维护,取决于人。譬如,一块木头,拿它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挑水就是工具,拿它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

 

你对微信的态度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组稿、编辑:伍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手机截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