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韩正一周】24年后的上海
分享至:
 (127)
 (1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6-10-26 09:22
摘要:“以人为本是规划的灵魂,”韩正说,“要让所有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上周,上海市委专门加开一次全会,审议一项指向24年后的城市规划。

 

24年后,目前的市委委员平均年龄将年逾七旬。有人在审议中笑称,到这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正式完成验收的2040年,在座的审议者们早已退休。

 

没有了在其位时的种种顾虑,审议者们将更能从对历史负责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而恰是如此,修订这部指向24年后的总体规划,就更被赋予特别的意义。

 

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会现场。陈正宝 摄

 

这是上海第五次修订大跨度的城市总体规划,而相比最近一次的“上海2020”(《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启动于2014年的“上海2040”,时间足足提前了两年——一般而言,总体规划的重修,安排在距上一轮规划截止前5年内开始,按此节奏,“上海2040”的编制工作本该在今年刚刚启动。

 

而此版总规长达24年的跨度,亦在以往少有。同时,“上海2040”也是在去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全国各省区市推出的第一部总体规划。

 

这样的提前量和大跨度,除体现前瞻性外,更旨在凸显“规划先导”的城市发展思路。

 

在市委全会闭幕前的讲话中,韩正开门见山即强调,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具有战略引领作用”。

 

与上一次总规修编的年代相比,这样强调“规划先导”,已在近年渐渐成为共识。但现实操作中却仍有大量问题——在实际建设发展中,规划被虚置甚至随意改动,是全国性通病,上海过去也没有完全杜绝。

 

全会讲话中,韩正并未回避这些问题。这其中,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尚欠完备,以及缺乏法治手段保障规划权威性,均可能导致规划落实不力。

 

此外,总体规划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规划和制度进行配套,并在各级官员中牢固树立“规划意识”,也都影响其实际效应。

 

而这些,恰恰是“上海2040”需面对的深层问题。

 

韩正在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会闭幕前讲话。陈正宝 摄

 

“上海2040”为这座城市提出了新的定位目标: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并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相应地,总规制订了上百项各类指标,包括大量约束性指标——比如前阶段被舆论热议的“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500万左右”。

 

指标数字总是一部规划最受人瞩目的元素,但理解24年后的上海,最重要的还不在数字本身,而是其背后折射的全新理念。

 

显见的变化是,过去规划提出的城市目标集中于经济维度,而“上海2040”则扩充至经济、科技、文化三大维度,旨在契合去年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理念”。

 

“这是规划的精髓所在,”韩正表示,这五大发展理念,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在这样的框架下,“上海2040”就是一部关照维度更丰富也更全面的城市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编法暗示了未来至少24年间的城市发展思路:尽管经济发展仍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但拉动经济已不再是唯一的核心任务;经济发展的动力更需通过创新实现迭代更新。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生态水平和宜居度等,将成为同等重要的议题。

 

“以人为本是规划的灵魂,要让所有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韩正说。

 

其中,文化问题被数次提及。“上海2040”首次明确提出,上海要“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在“城市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而如半年多来已经数次强调过的一样,在全会讲话中,韩正在不同章节中几次谈及文化问题。

 

他一度脱稿插话提醒官员们重新审视一下“文化软实力”这个提法。“文化是软实力,更是硬实力。”他说,“文化传承与发展,这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会现场。陈正宝 摄

 

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上海2040”一改传统规划重建设、重扩张的特点,加入大量约束性指标和表述,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收紧”特色。

 

在全会讨论时,多位市委委员均提到,“上海2040”给其最深印象是“做减法”和“留白”。韩正对此表示,这同样体现了新规划制订的核心思路:“一个好的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内在规律。”

 

他提出,编制新规划,要“从上海历次规划编制和实施中汲取经验,从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总结得失,把握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这段话看似平常却暗含深意。一方面,此前上海规划和发展并非没有走过弯路,而面向2040年的新规划,尤需避免这些弯路,并防止陷入“大城市病”;另一方面,正因为有“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一些既定的措施和思路,就需坚定推行。

 

重申人口、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四条底线,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之下。韩正特别提到,坚守常住人口规模底线,是要“严格落实中央严控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而土地方面,则需“自加压力”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并把生态环境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红线。

 

相应地,强调留有余地的弹性思路,成为“上海2040”的一大特点。韩正就此表示,超大城市的规划,更要远近结合,前瞻把握,为未来发展留足稀缺资源和战略空间。“这是极其重要的规律性要求,是我们从长期发展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科学认识。”他叮嘱道,“对事关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区域、重要资源,一定要保护好、维护好,不能动;对暂时没有想清楚、看明白的地方,要坚决留白。”

 

对今后24年的上海而言,这种弹性和留白并不表示将空间资源尘封不动,而意味着一种更趋审慎和周全的发展观。韩正强调,城市规划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劈波斩浪,坚定前行”,即必须体现前瞻性、预见性,明确科学的城市性质,确定正确的目标。

 

“确保不犯方向性、颠覆性、不可改的错误。”他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题图摄影:陈正宝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