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自然》论文发现新冠病毒“双重突变”,警惕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的变异|新科普
分享至:
 (1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21-02-09 19:34
摘要:新冠病毒的“双重突变”或许具有“补偿机制”。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的拉温德拉·古普塔(Ravindra K. Gupta)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在免疫力缺陷患者体内变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一名免疫缺陷患者体内发现的部分新冠病毒变异株,其感染能力可能比野生型毒株高2倍。

关于在英国、南非发现的变异病毒来源,此前就有科学家猜测,免疫力低下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后,长期的治疗引发了病毒变异。这个猜测是否属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解释道,这项研究通过对一名70岁患者的呼吸道样本进行密集的病毒核苷酸序列检测,了解到新冠病毒在这名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由于始终不能被清除,如何在免疫压力下逐步发生变异的过程。或许,这能够部分解释病毒在人体内因临床治疗而变异的过程。

2012年,这名患者被诊断出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因疾病本身和化疗副作用,他表现出B细胞和T细胞联合免疫缺陷。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的病情不断恶化,虽然接受了瑞德西韦和康复期血浆治疗,但还是在确诊后第102天病亡。

《自然》论文PDF版截图

这名患者留下了宝贵的科研样本。医生将插管时从他的鼻、咽喉和气管内抽吸的呼吸道样本保留下来,共有23份。剑桥大学科研团队对这些样本做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应用康复期血浆治疗后,患者体内的新冠病毒种群出现了明显突变。病毒的刺突蛋白S2中带有D796H突变,以及S1N端域中带有ΔH69/ΔV70缺失突变的变种,在病人确诊后第82天成为主导种群。此后的分析数据显示,“D796H+ΔH69/ΔV70”变异毒株的丰度随康复期血浆治疗而变化。

古普塔课题组还发现:单独的ΔH69/ΔV70突变让病毒的感染能力比野生型毒株高2倍,单独的D796H突变会导致病毒的感染能力显著下降;D796H和ΔH69/ΔV70突变同时存在,病毒的感染能力就保持不变。在中和抗体敏感性方面,单独的D796H突变或“D796H+ΔH69/ΔV70”双重突变的病毒,对康复期血浆中和抗体的敏感性较低;单独的ΔH69/ΔV70突变体则没有降低中和敏感性。这些结论提示,新冠病毒的“双重突变”或许具有“补偿机制”,能一方面应对康复期血浆的中和抗体“攻击”,另一方面补偿因此受损的感染能力。这篇论文还提示,免疫力低下的感染群体,可能是新冠病毒新的变异毒株的重要发源地。

揭示病毒变异位点的论文图示(来源:《自然》杂志)

王新宇表示,这种变异是“选择压力”造成的。“选择压力”又称为“进化压力”,指外界施与一个生物进化过程的压力,能改变这个过程的前进方向。“康复期血浆就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与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道理是一样的。”在他看来,剑桥大学的研究结论不宜“扩大化”或过分解读,比如得出“新冠患者治疗不宜使用康复期血浆”这种结论,因为这个研究案例很特殊,是一名免疫缺陷患者,而且是个例。这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应关注免疫缺陷病人在感染新冠后的病毒进化情况,及时发现有意义的突变。

在王新宇看来,作为一种RNA病毒,新冠病毒的核苷酸在复制过程中不停地发生随机突变,感染人数越多,发生突变的概率就越高。其实,抗病毒治疗并不能阻止病毒变异,在特定情况下还会诱导产生耐药突变。目前,全球尚处于大流行阶段,感染人数居高不下,新冠病毒的变异进程就不会停止。因此,阻止病毒变异有赖于全球疫情防控。只有大流行结束,感染人数明显减少,才能大幅降低病毒变异发生的几率。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美联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