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上海昭通小区居民分批回家了!在隔离点的日子里:敲门、陪护、“出逃”、新生…
分享至:
 (26)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杜晨薇 2021-02-04 21:06
摘要:在隔离宾馆,上海基层干部陪着居民们度过了14个特别的日夜。

“终于回家了!”2月4日18时起,上海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福州路以南区域)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首批居民于当晚返回居民区。

1月21日,昭通路居民区(福州路以南区域)被列为中风险地区,由于该居民区属于老城厢,不具备隔离条件,1800多名居民被分批转移到数个隔离宾馆进行封闭管理。在隔离宾馆,来自黄浦区的基层干部陪着居民们度过了14个特别的日夜。

【体温计】

“62人不会用智能手机,32人无法自己测量体温。”在一处隔离宾馆,驻点的外滩街道干部王志远与同事在居民入住后的第一时间,就做好了情况统计。

隔离居民中老年人特别多,部分宾馆内超高龄的90岁以上老人有8、9位。特殊的居民年龄结构注定了这是不同以往的隔离。

在集中封闭管理期间,居民每天要进行两次自我测温,通过微信或者电话报给工作人员。但工作人员很快发现,相当数量的老人无法自己完成。

“有的眼睛不好,看不清温度计,还有的已经忘记如何使用体温计或者根本不会用体温计。有的老人就算能自己测温,但不会用智能手机或者根本没有智能手机。”

怎么办?工作人员做出了特别安排:不会用手机发微信报体温的老人,工作人员就一个个打电话到房间询问;不会用体温计或者看不清体温计的老人,由医护人员一日两次上门进行测量

即便老人会自己测温、能用智能手机,也会遇到问题。

在另一处隔离宾馆,工作人员为入住居民拉了一个微信群,居民可以在群内报体温,一些事情也可以在群内通报。但可能因为隔离生活枯燥,许多素昧平生的居民开始在群里畅聊,有一天聊到半夜还不见消停。群内有很多老人,使用手机不熟练,也不知道怎么静音、关机。群里的消息不停,手机叮叮作响,吵到了他们睡觉。驻点的街道干部吕文渊赶快在群内“介入”,劝导居民早些休息,或者开小群私聊,同时安抚被吵到的老人。

【菜单】

“某某房间,要清真餐;某某房间,要全素餐;某某房间,早餐不要鸡蛋,换馒头;某某房间,要糖尿病餐;某某房间,要儿童餐……”“有人要多加蔬菜,有人不吃牛羊肉海鲜,有人不吃辣;光糖尿病餐,也会有不同,有的人要加豆浆或者牛奶,有的人不要鸡肉……”

在一处隔离宾馆,驻点街道干部杨杰为20多位有特殊需求的居民,制定了一张特殊菜单,写满了整整一张A4纸。

吃得顺心了,居民才能住得安心。在杨杰负责的隔离宾馆,入住的居民中,有的是少数民族,有的有忌口,还有糖尿病患者和需要照顾的小孩。他们对用餐有着不同的需求。

杨杰说,居民刚入住时,没有提出就餐需求,我们也不太了解,有些有特殊需求的居民就自己点外卖。后来,我们发现了居民的需求,一边与居民沟通,帮助居民把各种用餐需求记录下来;一边积极地联系宾馆供餐单位,协调宾馆供餐人员改善伙食。

在吕文渊负责的隔离宾馆,吃到第二天时,有些老人就提出意见了。

“有些老人觉得饭菜量不够,有些老人觉得饭菜量太多,他们还希望油能少些。于是,我们进一步细化对老人的餐饮管理。”吕文渊说,他们记录下了几十个特殊餐饮要求,根据每个居民不同的身体情况,分别提供粥、面、大份米饭、小份米饭等,还给小宝宝与孕妇增加了每日的蛋奶供应。

饭做好了,分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把每个居民需要的餐食精准送达,每天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厨房对接,再将准备好的特殊餐食一份份按房间号标注。

【电话】

“小潘,你赶快给曹奶奶打个电话吧。她今晚没收到你的电话。好像哭了!”这天晚上8时多,一处隔离宾馆的负责人、外滩街道干部潘金伟正在吃晚饭,收到了一位隔离居民打来的电话。

曹奶奶是位独居老人,今年91岁。隔离这几天,潘金伟每天晚上7时会给她打个电话,问她社区医生给她测量体温的数据。但这天忙完紧急任务,潘金伟一看手表已经晚上8时多了,又看到有同事帮忙登记了曹奶奶的体温数据,他怕曹奶奶已经睡觉了,就没有打这个电话。

在隔离宾馆,不少独居老人能够自我照料生活起居,但因为一个人在房间内独处,无聊孤独是难免的。电话,成了他们的感情寄托。

听说曹奶奶哭了,潘金伟心里特别愧疚。“曹奶奶眼睛不好,看不了电视,每天就开着电视机,听听声音;又不会摆弄手机,使用一部老人机,只会接听不会拨打。怕她觉得闷,每次打电话询问她体温时,我都会陪她聊会天。”

两个人聊的都是家长里短:说说今天晚饭哪道菜好吃,聊聊奶奶都做了什么?曹奶奶也会对潘金伟的个人情况“感兴趣”,问问他是哪里人,在哪里念的书?聊得开心时,两个人还会哈哈笑。“我感觉就像和自己的奶奶聊天一样。”潘金伟说。

这天,同在隔离宾馆的一位邻居刚好给曹奶奶打了个电话,得知曹奶奶哭了,就告诉了潘金伟。潘金伟赶紧放下碗筷,拨通了曹奶奶房间的电话。“曹奶奶,您怎么了?”潘金伟问。曹奶奶告诉他,自己想家了。潘金伟对她好言宽慰,提醒她吃药,还向她保证:以后一定每天给她打电话。

在每个隔离点,对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至少打一个电话慰问,关心他们的起居和身体情况。

一次在电话中,工作人员听出一名独居老人的声音有些异样,便立即请驻点医生上门查看。尽管老人一再表示自己没事,但医生却诊断老人可能存在一些心脏不适。果然,老人当天被转运至医院后,确诊心梗。“如果没有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老人在外面的子女听说,这样感慨。

护送居民回家。

【“出逃”】

“张叔叔又跑出来了!你快进来看一下。”这天,王志远接到值班同事的电话,立刻穿好防护服,进了楼道。这已是张叔叔入住隔离宾馆以来第三次“出逃”了。

70多岁的张叔叔,脑子有些糊涂,他与老伴一同入住隔离宾馆。刚下转运的大巴车,他就想“逃”,闹着要回家,老伴怎么劝他,他都不肯上楼进房间。王志远上前安慰他,对他说,只是在宾馆暂时住住,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过几天再回家。好说歹说,把他送进了房间。

没过两天,他又“逃”了:打开房间门冲到了走廊,被值班人员在走廊拦下。原来,他担心,“好几天没回家,家里的东西会有人碰,想回家看看。”王志远像哄小孩一样,劝他:不会有人碰他的东西。

这天,再次跑到走廊上的张叔叔又犯糊涂了。他觉得,隔离宾馆是医院,吵着“我没病,我要回家”。王志远知道张叔叔怕到医院看病,就告诉他这里是宾馆,不是医院。“你看我穿的也不是白大褂呀!”

几次接触下来,张叔叔已对王志远熟悉了,尽管看不到他的脸,但认识他的声音。在王志远的耐心引导下,张叔叔的心慢慢安定下来,还像小孩子一样向王志远保证:不会乱跑了。

不仅是张叔叔,在隔离宾馆里,因为每天待在房间内,不少老人都觉得憋闷。开始,经常会有老人走出房门,在走廊里闲逛。

“时刻盯着摄像头,及时劝阻出门的老人,成了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吕文渊说,我们理解老人的心情,但我们要严格遵守防控要求,所以我们会劝说老人尽快回到房间,叫他们做做广播操。宾馆内的数码电视的遥控器,老人不会操作,我们都一个个帮助他们调整好,教会他们如何操作,让他们可以看电视解解闷。

【敲门】

“奶奶,你们昨天晚饭怎么吃得那么少?是饭菜不可口吗?”早上8时多,王志远与社区医生使劲敲开了一间房间的门。

房间住着两位老人——94岁的老爷爷与90岁的老奶奶。老奶奶来开的门,看到工作人员又上门了,她笑意盈盈。听到王志远在问她话,她摆摆手,表示“听不清”。王志远凑近一些,扯着嗓子又说了一遍。

两位“超高龄”老人,是这间隔离宾馆工作人员重点照护的对象。

两位老人单独生活在昭通路居民区的老房子里,子女每周会过来照看他们两次。这次集中封闭管理时,子女不在身边,两位老人被送到了隔离宾馆。那天,两位老人一走进来宾馆,王志远就留意到他们。“老爷爷走路颤颤巍巍的,需要人搀扶。老奶奶身体情况尚好,走路稳当、说话也清楚,但看上去年纪也很大了。我一查登记表:原来都是90多岁的老寿星啊!”

工作人员很快发现问题:两位老人耳背,而且非常严重。

老人年纪大,看不清体温计,社区医生上门为他们测温。第一天上门时,社区医生敲了半天,里面都没有动静。她又请工作人员往房间里打电话,只听到房间的座机铃声大响,却没人接听。“我们吓坏了,还好这时候老奶奶来开门了。”

敲门声听不到,座机声也听不到,两位老人在屋内情况如何及时了解?王志远想了很多办法:他想给老人的房间装个按键,连接到值班室,老人一按按键,他们就知道了,但隔离期间找不到人进来装;他教过老人看座机上的红灯,红灯闪烁就是有电话进来,但两位老人很少注意到红灯。

“那靠笨办法吧!”王志远说,社区医生上门测温时,就使劲敲门,敲个两分钟是至少的,一定要敲开门;送餐人员送一日三餐时,也要敲开门,送到老人手上。敲开门的目的,是为了看看老人的情况,提醒他们吃药,问问他们的需求。

老人年纪大了,有时提不出什么需求,工作人员就认真观察。这天,送餐人员回收餐具时发现,送到老人房间的两份餐,其中一份餐几乎没动过。王志远得知,有些担心:“两位老人前几天吃饭都很正常,今天怎么吃得这么少?”第二天一早,他就与社区医生上门了。

原来,平时老爷爷在家里能稍微活动一下,现在整天待在房间里,活动量少,所以老爷爷那天排便困难,不愿意吃东西。社区医生仔细查看了老爷爷的情况,觉得他精神状态等各方面还挺好。王志远电话联系了两位老人的子女,子女表示,以前老爷爷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应该问题不大。王志远得知两位老人平时在家的晚饭吃得清淡,以面条、稀粥为主,就立即协调酒店为两位老人的晚饭增加了稀粥等。几天调理下来,老爷爷渐渐恢复了食欲。

【陪护】

接到公司张主管电话时,是10多天前的傍晚:“王阿姨,昭通路居民区有个老人可能需要陪护。”

“没问题,我去。”今年刚满50岁的护工王红(化名)满口答应。

张主管却欲言又止:“……但是,我要和你说清楚,这个昭通路居民区,就是那个中风险小区,陪护需要陪着隔离。”

王红想也没想:“这有啥?我是湖北人,我也经历过隔离。一切都会过去的。”挂掉电话,王红当即收拾了行李。

第二天清早,从位于浦东的家出发,倒了三趟地铁,一个小时后,王红出现在昭通路居民区门口。那是她和接下来即将同住一屋檐下的70岁老人刘雪梅(化名)的第一次见面。

刘雪梅身患小儿麻痹症,在昭通路居民区住了大半辈子,日常基本由不在一起住的妹妹过来关照和服侍。这次听说要入住隔离点,刘雪梅急得团团转。“别说在外面住14天,哪怕是一个人上趟厕所,对我来说都太困难了。”

老人的腿因病变形,平日全靠拐杖支撑着,双脚在瓷砖地面上滑动前行。从卧室走到卫生间,往往要走上十分钟。可是到了隔离点,地板上铺了地毯,“滑也滑不了,靠自己根本走不了。”万幸的是,王红在她身边。

从两人相互搀扶着从昭通路居民区门口上了转运车,隔离生活正式开始。每天早上,王红先起床,烧上一壶热水,再扶老人起来洗漱、吃饭、服药。隔离点的卫生间地面瓷砖较滑,马桶也较刘雪梅家里的矮许多。每次老人上厕所,王红都要先冲进去,把地板上的水渍擦干,再去扶刘雪梅。

下午,是刘雪梅的洗澡时间。因老人的双腿需要每天用热水浸泡,才能消肿止痛,王红特地从隔离点借了一个盆,擦身、洗头、泡脚,一套流程下来,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无聊的时候,王红就陪着刘雪梅看电视。为了逗老人开心,王红常常请老人把电视里普通话的台词,翻译成上海话听。王红还跟着学刘雪梅说话,两人乐得前仰后合。

王红会时不时提醒刘雪梅下床走走,即便是缓慢挪动几步。“我是担心她,身体机能退化了,走不了路。”

尽管素昧平生,但短短几天的相处,老人已经有些离不开王红了。“她比我大20岁,但我喜欢叫她大姐。”王红说,有一天晚上,大姐催着王红给工作单位的张主管打电话,电话一接通,刘雪梅便急忙朝着话筒喊:“谢谢你派了这么好的人来照顾我。”说着,老人的眼泪就从眼眶里滑落了。

【新生】

在隔离宾馆,工作人员与入住居民也迎来了不少快乐的事。

如,过集体生日。在隔离宾馆,居民入住后都在前台留下了个人信息。“工作人员特地留了个心眼,将在14天内过生日的居民筛选出来,一共有11个人。我们想帮他们度过一个特殊的生日。”吕文渊说。

咨询社区医生后得知,由于近期隔离,居民普遍缺少运动,不适合食用蛋糕等难消化的甜食,隔离宾馆便将祝福蛋糕改成一碗长寿面加两枚鸡蛋。一位在隔离宾馆里度过75岁生日的老人告诉工作人员,以往自己过生日,子女一般都是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没想到今年陌生人也能记得他的生日,让他特别激动。

还有一些收到生日餐的居民忍不住在微信群里晒出照片,并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群里的其他居民也会送上祝福。

还有,在隔离宾馆诞生了几只小猫。一户居民带来了一只怀孕的宠物猫一起隔离,没想到猫妈妈在隔离期间生了两个“小宝宝”。工作人员送来了湿纸巾,让居民为小猫咪擦洗。“大家都为这一特殊时期诞生的小生命们感到高兴。”一位工作人员说。

居民为小猫咪起名“隔隔”和“离离”,来纪念这段难忘的日子。

【记者手记】

基层干部的愿望:躺在家里的床上好好睡一觉

文/唐烨

“终于回家了!”2月4日晚,首批返回昭通路居民区家中的居民发出这样的感慨。此时,不少黄浦区基层干部也稍微松了口气。几位基层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最大的愿望也是回家,“躺在家里的床上,好好睡一觉”。这么多天,他们没有安安稳稳睡过觉。

昭通路居民区,1800多名居民,大批居民异地转移进行集中封闭管理,在上海是第一次。转移工作持续三日,轻手利脚的居民都被大巴车有序接走了,还有50多位老人走不了、动不了,怎么办?基层干部纷纷上阵,将老人又背又抱又抬,安全送上转运车,再安全送进隔离宾馆。那几天,基层干部都是连轴转,饿了,泡杯方便面,困了,就在办公室和衣眯一会;手机连睡觉都要捧着,发烫了也不敢放下,生怕错过一条消息。

当居民分批入住隔离宾馆,另一个战场的“战斗”打响了。老年人多,高龄老年人多,这在过去的隔离中是不曾有过的。隔离点负责人基本都是街道干部,90后居多,最小的一位才25岁,却都能沉稳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吃饭、测温,在以往的集中隔离中都不算事,但在这里成了难事;吃药、看病、送诊,在以往集中隔离中都是个案,在这里成了日常。基层干部们还要充当心理医生,陪独居的老奶奶聊天、安慰脑子有些糊涂的老爷爷……每天工作到凌晨,刚睡下可能被居民打来的紧急电话叫醒。

2月4日晚上,昭通路居民区的居民终于可以陆续分批回家了。居民们也感念着与他们日夜相处的基层干部。有老奶奶说,想看看防护面罩背后的小伙子长啥样;有老爷爷说,要把他们的手机号码长存在电话中……

国内外疫情正在持续的情况下,上海如今仍在“应考”之中。基层干部和一线工作人员正是“应考”中的关键环节,他们的尽心尽责、精细精心、爱心善意,为基层防疫树起“铜墙铁壁”,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强的信心。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