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课程思政如何如糖溶水,如盐入味?专业课教师须先答这三题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严艾雯 边欣月 陈至 2021-01-12 09:44
摘要:老师该讲什么?学生最“烦”什么?专业课程该塑造什么?

“对于课程思政来说,最大的伤害是什么?是老师自己也一知半解。如果备课或者知识储备不足,有些大而化之的论断,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包括认知方法和价值观上的误导。”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时常以此自问警醒。

“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思路的转换,为课程育人开辟出新路径,也为教育者带来了压力与挑战。

近年来,复旦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何使其如糖溶水,入盐入味,专业课教师在摸索和实践中,逐步回答三个问题:老师该讲什么?学生最“烦”什么?专业课程塑造什么?

直面舆论场中“伪命题”,历史专业课专门论述“屈原问题”

目前,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已实现“三个全覆盖”:在建示范课程412门,课程思政覆盖所有院系专业课程;已建专业思政试点18个,专业思政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同时向理工科专业快速推进;“课程体系-跨学科队伍-学术研究-实践基地-案例库建设”五位一体的医学课程思政体系覆盖所有医学生教育。

历史系副教授姜鹏,思考的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有课堂对现实社会的回应。历史如镜,观照着过去、当下与未来,但这面镜子有时会被污染。当历史教育遇见课程思政,应该如何拂去镜面的尘埃,让真理的色彩辉映?

在姜鹏看来,“思政课程”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的首要前提,在于课程本身的专业性。以专业知识为根基,让历史的明镜诚实反映历史,是通往课程思政最基本的路径。

《<资治通鉴>导读》在复旦已开设近12年,姜鹏有丰富的授课经验。面对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他坚持“变与不变”:变的是课堂教学细节,不变的是历史研究的专业态度。

在这个专业的课堂上,思政教什么?姜鹏的理解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关注当下的舆论环境,捕捉同学们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并通过教学对其进行纠偏。

例如,《资治通鉴》里没有出现过屈原。每逢端午,便有人为了吸引流量炒作话题,以此为所谓论据,否认屈原的存在,以历史的虚无化消解人们的爱国主义与文化自信。“如果轻易被他们带节奏,就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方法,进一步影响到世界观和价值观。”姜鹏意识到。

在他的课堂上,对《资治通鉴》中的“屈原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分别从质疑派和辩护派的角度引经据典,介绍古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并指出这一现象是史料选择的自然结果。“司马光写过很多诗,其中专门写过悼念屈原的诗歌,所以他怎么可能会认为屈原是不存在的呢?把《资治通鉴》作为屈原不存在的依据,这是不成立的。”

直面学生对“形式主义”反感,教师先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社科领域的资深教师,复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一贯强调政治意识与学术研究的一体性。“政治本身就融在整个社会发展体系当中,把学术讲到位的时候,里面一定有政治,而‘课程思政’不过是把思政元素凝练出来,再融入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去。”他说。

石磊老师正在进行线上授课。

石磊坦言,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能够察觉到青年人对于形式主义的反感,感受到不小的压力,更感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要用专业知识讲好中国故事,绝非易事。“思政元素如果融合得不好,很容易出现两张皮。”经过不断探索,他总结出一套实现“课程思政”的方法论,即“四个打通”:理论与实践打通、中西方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学术知识与思政元素打通。

他认为,如果单纯讲理论,老师是得心应手的,难的是去了解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因此,他致力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给学生“一个全景性的描述”。溯流历史,要学会透过历史了解当下,应意识到自身话语体系与国际共用话语体系的共通性,将中国的经验融入世界性的知识范畴中。

“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首先要求老师入耳入脑入心。”在这个过程中,石磊意识到了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通过补充阅读,及时自我更新。

有一次,课上讲到“产权”这个概,他发现到大家关注的都是西方学者的理论,产生了疑问:中国自古真的没有产权理论吗?

他研读经典文献,从《孟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中国古代思想专著中找到了成熟的产权理论,并亲自抄写相关章节,把书法作品带到课上。学生们惊喜于老师的“隐藏技能”同时,也对中国的产权理论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有时,“课程思政”会被误解为既定的、单向的思想灌输。“强调思政并不是剥夺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石磊鼓励学生自由讨论、积极表达。只要基于正确的价值观,他欢迎学生得出和自己不同的结论,在交流中深化对当下中国的认识。

思政教育与专业提升相得益彰,寻找“最优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思政”概念正式提出前,很多老师都做到了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只是之前不这样称呼而已,这个概念提出之后,我们系成立了课程建设团队,一起备课。”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物理学系教授蒋最敏介绍,当老师们试图挖掘怎样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巧妙结合时,发现物理学科有独特的优势。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些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观点。”蒋最敏认为,人们只有正确认识世界以及自身在世界中的作用,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是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是物理学的优势,物理教师应发挥这一优势,把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融汇到教学中去。

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他强调,课程思政还可在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科学规范、学术道德等方面进一步实现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以一次变质量体系课堂为例,蒋最敏做完火箭的一系列相关公式推导之后,同学们开始好奇火箭的起飞质量、燃料等问题。这时,他开始介绍我国的火箭技术发展。“到了这里还不够,还要让学生继续思考。事实上我们的客机不光是喷气获得推力,同时也要把周围的东西吸进来,它的喷口也有很多,不同喷口的推力怎么算?每个喷口不一样怎么算?教科书已经点到为止的内容,就这样被延伸了下去。”

蒋最敏老师在授课中。

他继续带着同学们对公式进行改写,探讨多喷口的情形,介绍我国在矢量大推力发动机方面的研发成果,并播放2018年珠海航展时装备矢量大推力发动机的国产歼-10B战机表演“眼镜蛇机动”、“落叶飘”等高难度机动动作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是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矢量大推力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祖国矢量发动机研发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关注度,不仅帮助大家拓展了知识范围,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蒋最敏说,课程思政教育与课程质量提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雍凯
图片均复旦大学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