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上海援滇干部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气神”
分享至:
 (34)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晓芸 2021-01-09 06:31
摘要:上海援滇干部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理念,致力于在扶贫攻坚第一线“拔穷根”“摘穷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已一去不复返。这份靓丽的成绩单上也凝结着上海援滇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去年,我有幸去云南调研扶贫工作,对于援滇干部身上所体现的“精气神”、对于沪滇两地浓浓的“山海情”,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人民至上的情怀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也是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援滇干部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理念,致力于在扶贫攻坚第一线“拔穷根”“摘穷帽”。

克服困难想实招。援滇干部深知肩负的重任,肩负贫困地区的发展希望,尽心尽责搭平台、觅资源,为当地群众办好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为了迅速熟悉当地贫困的真实状况,初到岗位的援滇干部一边克服环境恶劣、文化差异、语言不通、家庭困难、本领恐慌等障碍,一边读起地方志,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物产特色,在当地干部帮助下进村入户与乡亲们拉家常、话冷暖,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动态,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和急忧愁盼,了解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努力改变当地产业散、小、弱现状,让特色农产品从“走出去”变成“走得好”。

倾情培育脱贫志。扶贫重在扶志,重在激发内生动力。为此,援滇干部用心用情用力,摸清搞准扶贫对象、盘清家底,搞清楚情况,把对口支援、帮扶帮到点上,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志气和干劲,产生脱贫攻坚的蝶变效应。为了安置好异地搬迁建档立卡家庭等学生,援滇干部拉来资金在宁蒗援建“沪滇楼”。为了控辍保学,援滇干部和教师们一起一次次走进学生家庭做思想工作。为了拓宽当地干部视野,援滇干部争取培训资金,选派当地县乡村扶贫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到上海参加培训,将上海的理念、技术、经验带回云南,不仅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能,更重要的是有效转变当地干部思想观念。

改善民生促蜕变。有一个村是远近闻名的用化石建造的彝族村寨,但由于缺乏基础性旅游设施,无法接待更多游客。援滇干部就从整顿环境卫生做起,从“水、电、路、气、房”等村级小微基础设施改造入手,在改善民生上下力气,建示范民宿,使生产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及村容村貌面目一新,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明显提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使化石村蜕变为旅游村,村民走上旅游脱贫的新路子。

援滇干部说,再苦再累也值得,因为只有扶贫到精准的点上,才能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才能具有撬动性,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优势和能力。

敢胜必胜的担当

援滇干部大多被组织安排在云南的州、县工作,他们把云南当成“第二故乡”,结合国家脱贫政策、上海对口支援政策以及实际情况作出大胆决断,克服一个个困难,解决一个个难题,以实际行动展现敢胜必胜、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

让灯盏花在都市绽放。云南泸西灯盏花是具有一定活血化瘀功效的天然药用植物,但一度只是作为药材原料供应,曾经因为没有包装和资质标示,在上海的展销会上被下架。援滇干部和地方干部一起走进大商场看包装、寻市场,建立中国红高原物媒物联中心和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中心,不仅让灯盏花的品牌“代言人”——美丽的彝族姑娘“云灯公主”靓丽登场,更是让土特产品穿上华丽外衣,走出“山门”,走进都市。

让优质医疗惠及村民。为了防止因病返贫,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上海援滇医护人员为当地医院带去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培养技术团队、弥补技术空白,到大山深处察看乡村卫生室建设,到乡村卫生院义诊,开设医护知识大讲堂,举办院级医生和基层村医培训,向当地医护人员捐赠书籍,援建远程会诊平台和医疗服务网点,为边远地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援滇干部推动了剑川县脑卒中中心建设,建立起熟练掌握溶栓技术的溶栓团队,等等。

让群众喝上甘甜水。援滇干部在工作中也曾想放弃,尤其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一次,一个村的饮用水项目因取水口位于自然保护区,施工被叫停。怎么办?是当作半拉子工程不做,还是继续坚持?如果放弃,不仅是国有资产损失,更是对群众饮水困难的不负责。他们最终选择了后者,继续协调职能部门和施工方,如期完成饮水工程。援滇干部说,群众喝上水的笑脸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援滇干部在对口支援扶贫攻坚中展现了应有的担当,在他们的努力下,“自然能提水”项目、“稻鱼鸭”项目、灯盏花、高原梨、“丑弥”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储藏销售项目一个个落地生根。

科学求实的创新

运用发展新理念。扶贫攻坚不仅要有干劲,更要有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源自援滇干部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利用,源自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大胆突破。千年哈尼梯田壮美景观震撼世界,但由于特殊的地形和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产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在援滇干部和当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公司+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户”方式,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项目,实现了一亩田“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目标。在吸取传统农业智慧精华的基础上,援滇干部充分运用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新理念,不仅使“稻鱼鸭”综合种养项目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典范,而且在适度开发中更好保护哈尼梯田,更好展现梯田农耕文明的现代气息。

建立组织新架构。脱贫攻坚离不开领导方式创新,援滇干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指示精神,为推进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为了让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援滇干部和当地干部创造性地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组织新架构,即党建引领下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一些基层干部成为合作社带头人,率先流转土地示范种植,“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风险干部担”,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企业用工联系人。在基层党组织的推动下,一些特色农产品种植正在呈现规模化效应。

引进科技新成果。科技成果的创新运用让脱贫攻坚插上翅膀,不仅快速提升脱贫攻坚实效,更为巩固脱贫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援滇干部积极引进上海科技创新项目——自然能提水,利用水源地50厘米的落差,把势能变成动能,“不用电不用油,就能让水往高处流”。不仅解决当地的生活用水问题,更是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甚至改善了村寨的产业结构。此外,还引进“智慧用工APP”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劳动力“找工难”问题;引进新时代电商科技,依托网络直播平台展示、展演、直播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云品出滇”多元化渠道,等等。

倾情投入的奉献

为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援滇干部倾真情用真心,倾情奉献,把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好政策转化为摆脱贫困的好办法、好成果。

扶贫工作连轴转。援滇干部经过风吹日晒皮肤变得黝黑,如果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常常被当作当地干部。他们和当地干部一样,实行的是“5+2、白+黑”工作机制。为了有时间到最基层访贫问苦又不影响百姓生活,他们一般是白天下乡,扶贫工作会议经常安排在晚上九十点召开,会议开到凌晨一两点也是常事。周六和周日,还要进村入户与帮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性夜半商讨扶贫对策。

精准扶贫求实效。援滇干部切实做好援滇项目编制、资金安排等工作,把上海帮扶资金和项目精准聚焦到贫困县的贫困乡和贫困村,绑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实施农村综合提升、农危房改造、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等项目。他们狠抓项目进度,积极引导社会帮扶,动员组织上海的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为当地贫困群众、贫困村、学校、医院等捐款捐物。比如,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上海社会组织“渔书公益”为石屏县累计捐赠图书12万册,弥补了县图书馆和乡村图书室长期无力更新图书的问题。他们狠抓项目管理,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拨付跟着进度走的要求,严格执行上海市和当地关于援滇项目的资金管理办法,确保项目管理更加规范、资金使用更加透明。

协作攻坚的合力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双人舞,凝聚起双方的力量才能形成合力。援滇干部是一个个被投送到前线的士兵,上海后方的支持和身边战友的帮助,推动了两地以不同形式交流合作,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关系,改过去的“输血式”为“造血式”扶贫,形成了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模式。

扶贫联动拓市场。当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上的红米要收割时,援滇干部的“农忙”时节到了,他们忙于搭建云南红米进上海平台,忙于拓展哈尼梯田文化旅游。通过线上线下消费联动的“双联动”式消费扶贫,让更多扶贫产品走进上海。上海超市里摆出了元阳红米专柜,党员干部手机中多了“元阳商城”微信公众号。自2019年以来,已有猕猴桃、荔枝、姬松茸等扶贫产品销售到上海等东部地区,销售金额超过600万元。

劳务协作保就业。在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基础上,援滇干部和上海企业开展劳务协作,鼓励对口帮扶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打出了“组合拳”。援滇干部广泛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参与技能培训,坚持在工作地留下来的给予交通费报销、务工奖励,确保“派得出”;优选企业、推荐岗位信息,让务工人员有活做,确保“找得到”;关心关爱务工人员,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了解他们的岗位适应情况,做到人岗相适,确保“留得住”。有些外出务工人员很快适应上海的工作生活节奏,一人务工带动了全家脱贫。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就业,极大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一条长江把云南和上海紧紧相连,上海援滇干部在彩云之南的大山里,投身于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谱写出沪滇协作的精彩乐章。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副教授、上海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