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让老年人适应新技术,不如让新技术适应老年人
分享至:
 (56)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飞君 2020-12-30 10:54
摘要:技术是否友好,关键在于能够“看到”“解决”多少人的需求。

工信部将于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下称“专项行动”),首批将完成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的改造。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日常购物、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都推出了便捷高效的网络应用。一边是年轻人熟练地网上预约、在线办理、电子支付,另一边却是不少老年人打车难、就医难、付款难。由于遭遇技术难的老年人是“少数派”,且无法通过网络为自己发声,如何解决老年人在智能技术运用方面遭遇的困难,就变成了旁观者的呼吁,难见成效。

当然,零星的暖心尝试也偶有出现:不少地方陆续推出过特殊通道——在无锡火车站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开通“无健康码通道”后,也有多地的火车站、博物馆、电影院等公共场合效仿跟进,为老年群体开出“方便之门”;不少地方在社区空间、老年大学开设了教老年人熟练使用手机的课程。

然而,不管是零星见诸报端的温馨尝试,还是逐步推广的社区培训,面对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的洪流,它们的辐射范围依旧非常有限,大量老人被隔离在外。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有1.76亿人,如何让他们摆脱“智能时代”的各种“不会操作”,需要更高层面、更全方位的干预与探索。

今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12月15日,央行发布公告,要求尊重公众自主选择权,不得排斥和歧视现金支付。最新工信部推出的“专项行动”中,参与适老改造的首批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覆盖了国家相关部委及省级政府、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社交通讯等众多领域。我们欣喜地看到,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数字服务便利,有了越来越细化的部署和落实。

不过,要真正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还需要全社会一起发力。因为只有当享受便利的“大多数”真正意识到新技术应用也制造了“数字鸿沟”,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企业愿意践行“专项行动”的主旨,建立起“适老”思维,技术才有可能对老年人释放善意。

说到底,技术是否友好,关键在于能够“看到”“解决”多少人的需求。我们必须承认,哪怕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适应新技术产品的普及,也并不意味着新技术有理由迫使所有人去学习接纳它。所以,当我们打着技术的旗号,强制或是变相强制老年人去适应时,我们要看到技术的傲慢在事实上已经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操作层面而言,技术的进步,也必须加上“适老”思维。与老年人适应新技术相比,技术适应老年人其实更容易一些——无论是在互联网产品中推出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文字的功能,还是推出清晰简单、操作方便的界面模式,抑或在高频软件中加入方言识别能力等老年人需要的辅助元素,都是技术可以到达之处。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