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上海科研人员发现胸腺瘤的理想诊断标志物,40%的误诊率有望减少到5%以下
分享至:
 (6)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20-12-28 19:53
摘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转化价值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胸腺瘤是人类最常见的纵隔肿瘤,由于缺乏有效的临床诊断标志物,因此非常依赖影像学诊断,然而现有影像学手段不能有效地区分胸腺瘤和其它纵膈肿瘤,长久以来误诊率高达40%,给病人带来了严重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海坤课题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丁建勇课题组,经过6年的合作研究,发现了一个区分胸腺瘤和其它纵膈肿瘤的理想候选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白介素8”,误诊率有望减少到5%以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转化价值。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胸腺瘤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纵膈恶性肿瘤,它不仅容易侵犯临近的心脏和大血管组织,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它还常导致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因此胸腺瘤的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胸腺瘤的临床诊断难在哪?纵膈肿瘤种类繁多,除胸腺瘤外还包括胸腺癌、胸腺囊肿、畸胎瘤、淋巴瘤等。胸腺瘤大多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平时不痛不痒,很多病人都是体检时才发现肿块。由于缺乏有效的临床诊断标志物,现有影像学等手段又不能有效地区分胸腺瘤和其它纵膈肿瘤,使得胸腺瘤的误诊率高达40%,造成了大量的误诊和漏诊。因此,寻找准确的胸腺瘤诊断标志物,一直是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给人启发的是,有的重症肌无力病人在切除胸腺瘤之后,肌无力症状就缓解或消失了。”长期从事T细胞免疫研究的王海坤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胸腺瘤合并的重症肌无力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意味着胸腺瘤输出了很多“异常”的T细胞,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T细胞是从胸腺细胞发育而来的,青少年的胸腺比较活跃,一直在输出T细胞,青春期后胸腺逐渐萎缩,并退化成脂肪等组织。胸腺瘤病人大多为40到70岁的成年人,正常的胸腺组织已经退化,但胸腺瘤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该种细胞能够促进T细胞发育,因此胸腺瘤具有非常典型的肿瘤内T细胞发生的特征。为了能准确反映这一病理学特征,王海坤课题组和丁建勇课题组将目光转向了外周血中胸腺新迁出T细胞,这是一类在外周血中刚刚完成胸腺发育的初始T细胞,它会高表达细胞因子“白介素8”,但细胞成熟后就不再高表达。“白介素8”阳性T细胞的比例与胸腺瘤内T细胞发生的强度密切相关,因此能够反映胸腺瘤的独特病理学特征,是一个理想的候选肿瘤标志物。

研究人员建立了两个独立临床队列,分别是探索性队列40人和验证性队列186人。通过对不同胸腺肿瘤病人外周血“白介素8”阳性T细胞比例的研究,他们发现胸腺瘤病人的外周血中“白介素8”阳性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纵隔肿瘤病人和健康对照组。

此外,胸腺瘤病人“白介素8”阳性T细胞的比例,在肿瘤切除后明显下降,而其他纵隔肿瘤病人无此现象,这也证明了胸腺瘤病人异常的“白介素8”正是由胸腺瘤内T细胞发生所致。“相较于目前影像学诊断手段,通过这一标志物检查辅助影像学诊断, 胸腺瘤的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误诊率有望减少到5%以下。”王海坤说。

研究还发现,在胸腺瘤术后复发的病人中,“白介素8”阳性T细胞比例再次明显增加,这也提示“白介素8”的检测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判断胸腺瘤是否复发。以上结果已经申请国家专利,接下来,合作团队将在中山医院专项课题的支持下,继续开展300个病人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8’需要8小时,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应用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这样检测时间可缩短到一两个小时。”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