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相比,中国的人民城市“新”在哪儿?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鲁品越 2020-12-18 06:21
摘要: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城市。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杨浦滨江时,称赞昔日的“工业锈带”已经变成了“生活秀带”,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建设与治理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学说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

为什么说人民城市是新型城市

英文中的civilization(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含有“城市化”的意思。每个时代的城市,都是那个时代文明的伟大结晶。而这样的文明结晶是在所处时代统治阶级支配下建造的,因而必然都含有作为该时代文明精神的灵魂——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城市正是这种价值观的物质化的空间展现。

在封建等级制社会,城市以等级制价值观为灵魂,其城市建构“以神权皇权为中心”。象征神权的高耸入云、富丽堂皇的教堂和象征皇权的威严宏大的皇宫,成为东西方古代城市的中心。由这类中心按等级秩序向四方延展,形成了等级制秩序,而庶民百姓则处于城市边缘,再外则是乡野农村,由此构筑了古代城乡的空间布局。随着资本力量与工业文明的兴起而诞生和成长起来的近现代城市,则以资本扩张意志为灵魂,其城市建构“以资本为中心”。资本汇聚之地,摩天大厦拔地而起,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成为城市心脏。象征资本权力的富人区与堪称“城市伤疤”的贫民窟,则将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对立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由此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治愈的城市顽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城市则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城市,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奉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作为其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我国的城市正在进行伟大的改造与建设。这是21世纪的中国所特有的国土空间景观,绘制着人类社会的新型文明类型。

如何推进人民城市建设

推进人民城市建设,首先是要用新观念改造旧城市。今天的人民城市必然要在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城市基础上进行建设,既要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继承与发掘凝结着人民汗水与智慧的伟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又要祛除其旧价值观因素,将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注入这些旧城市遗留的文明成果中。例如,北京的长安街一带历史上曾是皇家禁地,如今被改造为故宫博物院、劳动人民文化宫、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成为人民庆祝盛大节日的圣地、参观休闲的乐园。昔日被称作“十里洋场”的上海外滩,经过改造与建设,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民争相旅游观赏的著名景区。

在此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型城市的建设,应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关系。生产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工业化体系是国之大计,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表现为以生产为中心,人民生活环境建设只能退居次要地位。这是我国发展工业化城市的必经阶段。随着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人民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中心,于是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和谐协调的关系,成为城市建设的主题。

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要打造多元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城市”,形成和谐的生态平衡体系。城市建设需要高楼大厦,但是不能仅仅成为钢筋水泥的森林。可以在高楼大厦中设计空中花园,形成一个由绿树芳草、花卉雕塑、湖泊溪水组成的生态系统,努力打造美丽的花园城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时,赞扬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将“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还要避免出现富人区与穷人区截然对立的两极分化现象。应建设多元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环境,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让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杂居相处,以促进全体人民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和谐团结的城市氛围。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各个区域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城市中心往往房价高企、交通和生活空间拥挤。这就需要努力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建设“多中心”城市。按照人口数量与地域面积,进行公共服务机构(教育、交通、商业环境等)和生态环境的“标配”,建立公共资源共享的和谐城市、幸福城市。要充分发挥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新兴技术在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人民平等共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现代交通设施带来的新生活方式,让上海的城市建设水平走在世界先进行列。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孟雨涵摄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