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生态城市建设尚处“初绿” 上海健康排名进步较大
分享至:
 (2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樊江洪 2016-09-27 20:38
摘要:《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今天发布。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进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但囿于多方面的原因,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雾霾、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突出,综合治理之路艰巨而漫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今天在京发布了《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依据最新数据对中国284个城市2014年的生态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价和综合排名分析,同时列举了政绩工程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及表现。

京深沪排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前三

绿皮书依据最新数据对中国284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2014年的生态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价和综合排名分析,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很不健康五种类型,珠海、厦门、三亚、威海、惠州、舟山、青岛、广州、长春、铜陵、海口、克拉玛依、福州、江门和黄山等排名前15位的城市均为“很健康”。四大直辖市中,北京排27位,重庆28位,天津36位,上海41位,均为“健康”,其中上海大幅度前进40名。大连、沈阳、西安、武汉、杭州、深圳、济南等7个副省级较大城市排在前50名,也均为“健康”。

在综合排名基础上,绿皮书对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景观休闲性、绿色消费型、综合创新型等不同类型生态城市,根据各分项综合指数得分,进行了排名和分析。北京市、深圳市和上海市进入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前三名,苏州、广州、杭州、西安、东莞、珠海和天津排在4—10名,武汉、成都、太原的排名也大幅度上升。与上年度排名相较,厦门、威海、大连跌出前10。

环境友好型生态城市前10名的城市分别是:三亚、珠海、厦门、舟山、惠州、黄山、铜陵、福州、海口和广州。

资源节约型生态城市前10名的城市分别是:珠海、威海、厦门、舟山、青岛、三亚、广州、惠州、福州、海口。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前10名的城市分别是:三亚、海口、深圳、威海、珠海、广州、青岛、舟山、北京、长春。

景观休闲性生态城市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珠海、三亚、厦门、广州、舟山、克拉玛依、北京、海口、威海、福州。

绿色消费型生态城市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三亚、厦门、惠州、福州、广州、铜陵、青岛、海口、舟山、威海。

生态城市建设遭遇政绩工程负面影响

绿皮书指出,生态城市建设中政绩工程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在中国正在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缺乏科学理念,“拍脑袋”的决定比比皆是。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并不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却掌控着城市的发展规划权。

绿皮书列出这些政绩工程负面影响的种种表现:

——多数城市的工业园区在运营过程中,很少考虑工人的住宿、通勤、子女教育之类严重影响工人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问题。一些外来企业在享受完免税及其他优惠政策以后,从工业园区直接撤走,造成大量土地和厂房闲置浪费。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不考虑村民和市民的切身利益,把政绩最大化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随意制订拆迁计划,忽视村民和市民的合法权益。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不考虑引进企业的性质以及可能给当地带来的环境污染,盲目引进外资企业和外来企业。

——有些城市为了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不考虑城市发展和市民的实际需求,盲目开发城市住宅和新区,导致大量房产空置和资源闲置。如北京和天津之间号称“亚洲最大别墅区”的京津新城,开盘10年来入住率极低,被外界冠名以“鬼城”。神农架“开膛破肚”建设机场,严重破坏了山体和植被,大量树木被泥石流冲毁、枯死,令人痛心。

治疗“城市病”要多策并举

绿皮书对“城市病”做了分析,列出“城市病”种种表现。

从人口角度表现为:城市人口密度过大或者过小;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同楼同层居民很少往来,缺乏人情味。

从土地角度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城市摊大饼式地发展;土地利用率低下;城市新区层出不穷。

从水的角度表现为:平时缺水,每逢大雨便出现“城市看海”;水源污染严重;污水排放不达标。

从空气角度表现为:雾霾天气增多;空气流动性小,热岛效应明显。

从交通角度表现为:马路成了停车场,上下班的路上时间超过2小时;公共交通的车辆所占比例小,马路上私家车过多。

从文化角度表现为: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丢失;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个别建筑成了外国设计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

绿皮书指出,要推动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平衡发展,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城乡统筹管理体制,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加大交通、教育与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均衡供给,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度聚集而带来的各类“城市病”。对“空城、鬼城”“城市病”的防治,应多策并举。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防止土地资源的低效率利用。在城市产业发展上,平衡多元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关系,防止社会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提高城市规划编制的深度,严格约束城市的空间扩展。防治交通拥堵“城市病”的关键是要完善和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其中轨道交通是很多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城市水污染的防治,可以从法律、观念和技术3个途径着手。此外要研究城市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的影响,充分利用气象条件指导生产。

绿皮书特别强调,城市要传承文化,就要确定好城市的主题文化,才能提纲挈领;城市的产业、建筑、道路、雕塑、公园、色彩等要围绕城市主题文化进行规划和建设,才能避免和其他城市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雷同,才能使城市在千城一面的形象中鹤立鸡群,脱颖而出,在差异化的竞争中找到主题文化优势,尽显风流。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