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刘欢作品拔得“百川奖”头筹:一桌音乐的“分子料理”,能打动品尝者吗?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20-12-09 16:58
摘要:中西融合,海纳百川

原定于今年6月举办的第九届“百川奖”作曲比赛延期至今,12月8日晚,决赛暨颁奖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上演。本届“百川奖”组委会共收到全球93部作品的投稿,经过初评,11部作品入围决赛。这些作品由指挥家高健带领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和上音民乐系师生演绎,全程网络直播。

演出结束,评委对11部作品打分并当场产生评选结果: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刘欢的作品《竹林与水田》最终拔得头筹;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毛宇昂《一念》和上海音乐学院孟思聪的《疏影不开的冬天》荣获二等奖;中央音乐学院文子洋的《流影》、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学院姚雨霁的《楚山孤II》和中央音乐学院毛宇轩的《黑风》获三等奖。

“百川奖”作曲比赛决赛现场

“百川奖”创办于2009年,取“海纳百川”之意。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百川奖”项目总监周湘林说,“百川奖”经历了从国内赛事到国际赛事的升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希望能成为青年作曲家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从去年起,“百川奖”的赛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规定投稿作品采用“中国民乐与西洋乐结合”的室内乐编制,其中民族乐器包含笛子、琵琶、二胡等,西洋乐器则有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这对创作和演奏均提出了新的挑战。

11部决赛作品,展现了青年作曲家们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过去一个月,指挥家高健带领大地之歌室内乐团和上音民乐系师生啃“硬骨头”。新音色、新演奏法的准确演绎是排练的难点所在,一方面对演奏家提出了挑战,新颖的效果也让演奏家们惊喜。本届百川奖决赛评委会包含多位中外专家。两位海外评委——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主席格伦达·基姆教授和国际著名作曲家马格努斯·林德伯格教授因疫情无法抵达,远程完成评审。

“百川奖”作曲比赛决赛现场

乐评人许首秋说,一场决赛音乐会,如同吃了一顿充满创意的“分子料理”,中西融合,各种各样的食材打破重组,带来新奇的“口感”。作曲家们对先锋演奏技法的移植,让常规乐器发出非常规的“新声”。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刘欢的《竹林与水田》,突出了乐器音量强弱和音色坚柔,贴切描绘出“竹”与“田”的对比,音响效果丰富细腻。

决赛作品中,《楚山孤II》《流影》《黑风》等着眼于重塑传统技巧,还有一些作品则剑走偏锋、另辟蹊径。比如获得优秀奖的波兰作曲家托马斯尔·斯尔克帕尼克作品《Tessuto 2》,让钢琴演奏员发出气声,模仿了不在场又似在场的吹管声部。同样获得优秀奖的钟润之的《太古的声音》则让笛师用手摩擦谱架,以金属的摩挲声响唤起了听众丰富的想象。

“百川奖”作曲比赛决赛现场

乐评人吴洁对《黑风》印象深刻,这部作品灵感来自海子的同名诗作,用音乐侧面描写诗中“田野的风”“吹散的星星”等形象,其中的箫给听众带来晦涩感和极端的神经刺激。吴洁认为,在当代,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观众不再只是欣赏者,更变成思考者。

青年作曲家们的创新探索值得肯定,但也引发许首秋的反思,当一场比赛中所有作曲家都在追求“新语”时,更应该思考的是:这样的“新语”是否真的有新意?听众对新作品的审美满足是否停留在绚丽的外在技法与声音结构上?比起技法的创新,也许青年创作者们更应当思考的是作品是否“言之有物”,民乐与西洋乐器声音的平衡如何更具自然气韵。如同元好问诗中所写:“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百川奖”作曲比赛决赛现场,演奏家、评委和获奖者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