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体育 > 运动+ > 文章详情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如何破局?中国体育改革,呼唤更多的姚明!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东锋 2020-12-09 05:34
摘要: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姚明,带领更多的协会更好承担起运动项目管理与发展的重任。

编者按:

从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没有结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预测:全球疫情在1-2年内不会结束,但在世界重新开放和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精准防疫在未来可能会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选项。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球赛事秩序被打破,体育产业发展遇停滞。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近年来,上海体育学院成为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上海高水平地方建设高校,是中国体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智库的高地。上观新闻运动+特别携手上海体育学院宣传部开设“竞攀新论”专栏,邀请体育智库的专家教授分享专业观点,借助“最强大脑”破译“世界体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后的密码。今天,有请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东锋。


今年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共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意味着中国经济战略重心的调整与再定位,必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必须按照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与要求,认真思考如何“于危机中谋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探索破局之道。

核心本体产业不发达——体育产业最大的短板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增加值与上年同比增长29%,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潜力进一步显现。

但与此同时,我国体育产业总量偏小、发展水平不高仍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GDP比重普遍达到2%-3%的水平相比,还是对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要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之路都任重而道远。

从体育产业的细分领域看,体育产业不发达,最大的短板还是在于体育的核心本体产业发展落后。目前竞赛表演业与健身休闲业两部分相加也仅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的5.7%,与其应有的核心地位实在是名不副实,相去甚远。而正是核心本体产业过于弱小,无法形成对体育相关产业的有效拉动作用,从而也最终导致体育产业整体不发达,总量偏小。

供给不足而受到严重抑制的需求——短板背后的主要矛盾


从供需的角度看,导致我国体育产业核心本体产业不发达的根源不在需求端,而主要是在供给侧。实际上,体育产业的落后与近年来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旺盛需求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以竞赛表演业为例,在本国职业联赛水平一度徘徊不前、球场门可罗雀的时候,许多球迷却愿意克服时差的困难、甚至不惜昼夜颠倒去欣赏欧美高水平联赛。近年来欧美各大职业联赛也乘机纷纷抢滩中国,不管是美国NBA篮球季前赛,还是欧洲豪门足球俱乐部的表演赛,到了中国往往一票难求,与国内联赛常常上座率不高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NBA每年从中国市场获得的总收入高达70亿元,而相比之下,CBA作为中国篮球顶级联赛年收入却才刚刚迈过10亿元关口。可以看出,本该作为中国体育产业核心龙头的竞赛表演业处于绝对的贸易逆差状态,严重依赖进口来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除了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的供需矛盾也同样突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通过体育休闲实现健康促进、愉悦身心和社会交往的需求近年来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而运动场地、赛事活动、健身指导、体育组织、和高质量服务的短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不时见诸报端,严重抑制了体育消费的增长与升级。

体育管理体制机制与新时代体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体育供给质量与效率的最大瓶颈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供给。而出现当前我国体育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机制与新时代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匹配。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和开放的程度,市场机制的作用也逐渐由最初经济发展的“辅助手段”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升至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然而相比其他各项事业和各个行业,体育改革的步伐则要小得多,虽然改革的呼声也一直不断,一些关键领域却一直裹足不前,堪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最后的堡垒”。

以至于迟至2014年底中央在对体育总局的巡视中还直批体育主管部门管办不分,尤其是直属事业单位,“行政、事业、社团、企业四位一体,权力高度集中”,导致行业“不正之风”问题突出,从而将久遭诟病的体育管理体制的积弊暴露无遗。2017年,体育改革再次重启,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以篮球为代表的少部分奥运项目的协会,开展了实体化改革的试点。

但到目前为止,改革总体上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除极少数项目,目前体育的核心资源,从运动员、教练员到体育赛事的举办权和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权等均掌握在政府手里,没有真正向市场和社会开放,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也成为制约体育产业供给质量与效率的最大瓶颈。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下体育产业的破局之道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产业不发达最突出的短板在于核心本体产业太弱小,而造成核心本体产业弱小的根本原因不在需求端,而在供给侧,而供给侧最大的瓶颈又在于现有的体育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机制与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体育产业要按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要求,建立经济内循环,并实现与国际外循环的良性互动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核心本体产业这一发展短板,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效突破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

当前,体育改革已经逐渐进入深水区,难度只会进一步增大。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工作的主线一直是围绕着以奥运金牌为最高目标的竞技体育,虽然近年来也逐渐开始将发展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主管部门的主体性的工作内容,但工作的重心、评价机制、管理方式等还没有随着新时代体育功能的变迁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旧有的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强大的惯性与路径依赖。

必须坚决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勇气与智慧,将改革进行到底,打破旧有思维的定式、制度的惯性与利益固化的藩篱,彻底革除各种阻碍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通过深化改革,厚植体育的社会基础,通过扩大开放,让体育的核心资产逐步进入市场,让市场的逻辑与体育的规律主导体育产业的发展。

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产品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有效释放国内大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并最终实现形成体育产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推进社会化与市场化——体育改革呼唤更多姚明


而在整个体育的改革中,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又居于中心环节。2017年以来启动的新一轮改革试点,正是以此为中心,力图通过全国性单项协会实体化,使运动项目的管理实现政事、政社、政企分开,管办分离。

从目前情况看,在试点协会中,中国篮球的改革力度最大,也最为引人瞩目。姚明担任篮协主席后,体育总局将原先由篮管中心承担的绝大部分职能都转移到了协会。姚明也不负众望,在总局的支持下短短几年内围绕协会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联赛运营等等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总体上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尤其是今年在国内新冠疫情逐渐趋于稳定但国际疫情仍然肆虐的情况下,中国篮协在姚明的带领下,勇于担当,通过不懈努力与科学规划,使CBA成为国内率先复赛的全国顶级联赛,并最终圆满收官。篮协周密的组织与防疫计划和高质量的赛事与服务水平,不仅受到广大球迷的广泛欢迎,还为提振疫情之下的社会士气、增强复工复产的信心做出了体育独特的贡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与此同时,篮协改革的成效也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今年4月篮协与中国移动咪咕达成了一份5年40亿元的赞助及转播合同,平均每年8亿元,是有史以来CBA获得的最大的一笔转播合同,相比三年前一年还只有千万级的转播收入来说可谓天价,特别是协议签订的时候仍旧处于国内外新冠疫情高发期,在全球体育赛事大面积停摆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能够获得这样的合同显得更加来之不易。

中国篮协的工作成效,也让社会对中国体育改革的未来充满期待。尽管总体上改革目前还处在试点与探索阶段,改革之路也注定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途遥远。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姚明,带领更多的协会更好承担起运动项目管理与发展的重任,推进体育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共同托起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明天。

作者简介:

刘东锋,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文内插图: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