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一面老建筑,一面女团剧场,昨天开幕的这场复旦论坛为何选在此地?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20-11-22 13:14
摘要:这种历史与当下相交织的场景,恰巧契合了“数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的论坛主题。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数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0)11月21日在上海开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分别致辞。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城市传播研究,今年恰逢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二十周年。由于疫情原因,本次论坛未像往年一样在校内举行。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陆晔教授在主持开幕式时,特意介绍了会议选址的匠心:既可远眺孕育了上海这座“远东第一都市”的苏州河与黄浦江,又邻淞沪抗战四行仓库保卫战旧址,偏东还可见浦江两岸的历史建筑集群和以东方明珠为代表的上海地标。而不远处的一排排红砖屋顶是老上海石库门瑞安里,新民晚报著名评论员赵超构先生曾居住在这里。旁边的1933老场坊,原是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整体建筑为古罗马风格,但内部基本结构却暗合中国风水的天圆地方,如今改造成创意产业集群,老式建筑与青年人追捧的女团SNH48星梦剧场比邻而立。这种历史与当下相交织的场景,恰巧契合了“数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的论坛主题。


 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陆晔教授主持开幕式现场

张涛甫院长首先代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教授向各位来宾表示欢迎。他说,旷世的新冠疫情加深了我们对世界和生命的体验,疫情成了今年最大的事件,也成了最大的传播主题。在这场截断人类历史的疫情面前,人类所有的智慧几近被掏空,大到超级共同体,小到微观个体,在疫情面前都显得无力。但是中国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释放出超级的智慧和勇气,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把肆虐的疫情控制在了常态化低风险区间里。“疫情挡不住我们对交往和学术的热情,大半年来,各类学术交往活动在线上铺开,拜数字媒介所赐,我们可以超越时空所限,在互联网上构建起大大小小的学术空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致辞

对于本次论坛主题“数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他这样阐释:上海这座城市有高度的交感交互,上海处于数字化浪潮的前沿,数字媒介编织了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的巨网。在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一举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这一全球智慧城市行业领域的“奥斯卡奖”,这说明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得到世界级平台的认可。智慧城市离不开数字媒介的支撑,上海近年来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一大重要战略就是数字城市建设,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张网的编织就是意欲通过数字技术将这座超级城市尽收眼底,数字媒介已成为城市中一切社会关系总合的表征。本次论坛正是聚焦于此。

他对该中心二十年来深耕城市传播研究领域的努力和成绩表示感谢与祝贺,并透露目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在从事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筹建,这是复旦新闻学院主流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布局。

孙玮主任用传承、创新、聚集三个关键词展开致辞。她认为,数字媒介的崛起,迎来了传播学的黄金时代。如同施拉姆所言,传播学就像一个十字路口,不同的学者在此交汇,来来往往却什么也没留下。在这个关键时刻,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如何建立?媒介研究的特殊价值在哪里?她表示,聚集跨学科的各种力量就是希望打开在跨学科中研究城市和媒介的新思路,“也体现了在这个时代,我们想聚集各方面的力量来彰显传播学、媒介研究巨大价值的渴望”。

 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主题演讲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黄旦教授发言

 会议现

此后,清华大学龙灜教授和复旦大学孙玮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颠覆性技术对城市影响的三个路径:城市实验室、新城市与未来城市》、《数字城市共通体:未来的设想》的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龙瀛教授主题演讲

内图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提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