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如何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
分享至:
 (1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立胜 2020-11-25 06:31
摘要:不仅把创新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且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五年规划编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核心”二字在党中央的文件里,使用非常谨慎、少而又少,但创新一词则是例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不仅把创新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且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五年规划编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坚持创新是贯穿“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是针对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形势新变化,应对国际环境复杂的新特点,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是从依靠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支撑,是保障国家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后的“创新突围”,有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波动中的应对能力及其产业链韧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目前,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是唯一跻身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从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我们已成为全球研发大国,研发经费投入已超过欧盟所有国家研发投入的总和,年注册的专利数已连续多年名列世界第一。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础研究、应用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突出,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匮乏,科技体制机制和创新生态建设还有待完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创新体制及创新水平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创新效果看,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对基础科学和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还不够。从市场主体研发投入看,国际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一般为2%—3%,我国制造业的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一般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则更少。因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自主核心技术缺失,导致一些高端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既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关键。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调整那种过度对外依赖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强化以进口替代为目标的产业政策,以摆脱对进口产品和技术的严重依赖。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都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源自基础研究、原始科学发现或原始创新的突破,通过市场应用后形成强大的产业,这些都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造系统创新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加强创新的突破口,因为企业既有直接面向市场的灵敏机制,又有实现自主创新的机制、条件,还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先天优势。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夯实创新基础。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政策落实力度,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积极发展创投、风投等股权融资对创新的支持。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的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应用科技新成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机制,打破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界限,建立跨界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用贯通,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促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或创新发源地。

二要以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据统计,专利技术的70%左右与制造业高度相关。一个国家或区域所制造的商品越复杂、制造工艺越先进,就越能发展更新兴和更先进的产业,国家或区域也就越繁荣。

三是完善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企业家往往是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鼓励大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严格知识产权保障,实现有效产权激励,完善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及其预期,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促使企业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使之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以体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核心是形成创新能力体系,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与完备产业体系的基础,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完善政府政策安排,支持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政府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短板的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政策安排,优化投入结构,支持原始创新,优化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基础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

二是政府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对于工业信息化及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资聚焦发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航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三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在科研与创新活动中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用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发挥竞争机制对市场创新主体的激励作用,完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及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四是政府采取产业政策与金融工具,扶植创新型产业或企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创新的试错功能,利用市场激励机制,让投资者和科研人员更多分享研发成果商业转化形成的收益,鼓励企业更多投入资源用于研究开发,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活力。

完善开放创新机制,实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开放式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两轮驱动,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开展多元化渠道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

一是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加强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二是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创造条件更多更好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创新和研发资源,形成更具激励性的系统性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环境,以及推进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展环境。

三是实施规制、规则、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以激发创新活力为关键点,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创新需要产业链,如市场提供创新的竞争环境,科学家发明专利,资本市场提供资金预付,企业家通过创新把专利变成产品或服务等。创新驱动实质上是创新人才集聚+资本集聚+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专利侵权,让那些侵权的个人与组织,受到严厉的惩罚,让有用的专利价值连城。实现知识产权有效激励,让擅长科技创新和发明的人变成真正的受益者,无论其本身的地位如何,只要有科技成果和发明,就可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赢得社会的尊重。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突出协同配合,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重视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基本政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推进金融改革促进创新,更好发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等。

三是营造良好的自由的生态环境与创新文化。在创新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创新所依赖的外部因素越多,创新环境越好,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勇于创造、宽容失败的氛围,要有创新的收益预期或回报机制等。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