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沪苏浙交界的“三不管”地带,一年间的变化让长三角人都羡慕
分享至:
 (10)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抒怡 2020-11-03 09:57
摘要:每一件事情都是全新的,每一件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解决问题需要创新的方法,而让创新方法落地又需要创新,当这些创新真正落地后,又会推动新的创新。

10月31日,元荡湖上,波光粼粼、白帆点点。上海美帆俱乐部董事长时立宪拿着对讲机,在元荡步行桥上来回奔走、指挥,时刻关注着水面上正在举办的帆船比赛。“放在一年前,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元荡湖上可以举办帆船比赛,还是规模这么大的帆船比赛。”当天,共有255条帆船在元荡扬帆下桨,时立宪骄傲介绍:“这是目前为止上海规模最大的一个水上运动赛事。”

这样意气风发的时立宪,与记者记忆中的不太一样。去年10月,记者曾经采访时立宪,当时他还在为环淀山湖沿岸上下游保护规定不一致而感到困惑。美帆俱乐部已经在上海青浦成立了16年,但长期发展受限。时立宪认为这与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严格有关,导致俱乐部泊位一直被限制发展。但在淀山湖的另一边,隔了一个省界,相关的规定却没有这么严格,往往一个码头就能辟出一两百个泊位。“为什么上游反而没有下游保护严格?”时立宪耿耿于怀。

一年过去,时立宪的帆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背后,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一年间,带给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这片交界区域的变化,看似微妙,意义重大。

一年前,记者在示范区采访时,当地老百姓在说起这片土地时,总是有些恨铁不成钢:“你说什么地方最难管?一定是交界的地方,俗称的‘三不管地带’。”

“你管你的,我管我的。”

一年后,示范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一方面,政府聚焦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所面临的共性突出问题,进行去特殊化的系统性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普遍价值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成果;另一方面,当这种一体化制度创新的价值进一步释放时,市场力量应声而动,两股力量在此凝聚、激荡,相互影响、丝丝入扣,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道路,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更强的动能。


元荡湖上一景

架桥

追根溯源,时立宪的事业新发展,要先从元荡两座桥开始说起。

上海青浦与苏州吴江之间的部分省界,以元荡为界,以往,隔湖相望的居民要想往来,要么走一条小路,近一些,却只能过人和非机动车;要么绕行318国道或G50高速公路,得多花不少时间,走高速还得过收费站。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之后,跨越元荡的东航路—康力大道互联互通工程成为跨省域道路互联互通建设推进的重点示范工程。今年3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副组长刘伟开始参与协调工程项目时,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就一道接着一道。

项目需要在元荡上架起一座180米长的公路桥。建桥本身难度不大,可元荡桥一半在上海,一半在江苏,由于属于省市界河道。两地建设单位水务手续办理流程较为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度。除此之外,跨区域项目权责不清,沪苏两地规划、设计、防洪等标准不一,审批也各有各的要求,也导致该项目一度面临停滞状态。


10月31日,环元荡生态岸线沪苏示范段项目竣工、水域贯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周年赛光明乳业“百帆迎客,桨下江南”在元荡湖青浦吴江贯通水域举行。图中从上至下,第一座桥是元荡公路桥,第二座桥是元荡步行桥。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今年3月起,执委会牵头多次召集各地相关部门和公司召开协调会,各方商量后决定,在元荡桥的审批上,由上海市水务局牵头,会同苏州市水务局联合审批及后续监管,按照上海市相关要求执行。审批时由上海水务局牵头,实行一窗受理,一口发放审批决定书。对于不一致的审批要求,例如防洪评价审查时,则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要求更高的苏州标准执行。

2020年7月13日,上海市水务局、苏州市水务局联合签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域项目水务准予行政许可‘001号’决定书”,同意建设单位实施东航路—康力大道工程。在这份许可决定书的下方,盖上了两地水务局的公章。

如今,东航路—康力大道互联互通工程项目已经具备通车条件,即将正式开通,成为一体化示范区内首个省级对接基础设施工程。届时,上海青浦金泽和江苏苏州吴江之间原本需要绕行40分钟的车程,将缩短至5分钟。

回顾历时3个月的协调过程,刘伟和他的同事们总结经验,制定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道路工程互联互通指导手册(试行),对项目在规划、设计、审批、施工等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剖析,并对相应的解决措施、工作方法进行总结。手册附有跨省域道路工程互联互通实施流程图、跨省域道路各阶段衔接要素表等。“是一种‘傻瓜式’的导引,其他跨域项目跟着这些示意图、表格一步步来就可以了。”刘伟解释。

经验总结的效果立竿见影。就在元荡桥不远处,另一条长619米的元荡步行桥已经贯通。10月31日,时立宪和大批的观众正是站在这座元荡步行桥上观看比赛,步行桥被认为是眺望元荡湖景的绝佳位置。在元荡步行桥的规划设计施工时,各方就开始借鉴东航路—康力大道工程总结的这些经验。


元荡湖一景。采访对象提供

“你不用来开元荡步行桥的建设协调会了。”几个月前,刘伟接到苏州市水务局的这个通知时有些发愣,但对方接下去的一句话,不仅解开了他的疑惑,反而让他高兴起来,“我们就按照之前东航路—康力大道项目总结的经验,商量着干。”

“一体化路径已经清晰,按照这个路子干就行了。”经历过元荡两座桥审批、建设的吴江汾湖高新区建设局局长姚俊说,虽然元荡步行桥也属于跨区域的涉水项目,但建设流程顺畅,审批环节上大大减少,基本上已经没有难点、堵点。

在示范区,还有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架桥。最近,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抽空看了电影《金刚川》,电影中志愿军日夜修桥的故事让他感动,又颇为感慨:“我们执委会其实也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面对壁垒和阻隔,要让要素充分流动,就要用一体化的标准、制度去通。”

拆网

元荡的变化在岸上,更在水下。一年前,时立宪眼中的元荡与帆船没有任何关系:“我在这里工作16年,元荡湖里一直都有网障,这怎么能玩帆船?”

元荡湖总面积近2万亩,四分之一面积属上海青浦,四分之三面积属江苏苏州吴江。以前,出于水域管理需要,元荡湖根据省界线用毛竹和网片分割开来,网障纵贯南北,网障的东侧是上海青浦区的管辖范围,西侧则是苏州汾湖高新区的管辖范围。经由元荡湖来往两地的船只,必须“钻过”湖面上设置的两省网障,长约4000米的网障仅有2个开口,通航十分不便。

但在几周前,时立宪再次来到元荡,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拔起毛竹,拆除网障,再过几日,原本横亘在湖面上的网障已经被清扫一空,船只可以无障碍通航。


元荡湖上白帆点点。采访对象提供

“示范区要打破行政边界,更何况是地理边界。”负责拆除网障的吴江芦墟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中华说,原来元荡湖里网障林立,除了省界网障还有渔民的围网,前些年,为了保护元荡生态,分立省界网障两边的渔民围网被陆续拆除。与此同时,总长约1.1公里、总面积19.3万平方米的环元荡湖岸线贯通先导段也已建成。下一步,两地将围绕联合水生植物防控、水质监测评价等方面,共同深化落实“联合河长制”。

很多时候,打破“看不见壁垒”的过程是具有冲突性的。前不久,《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正式印发。苏州吴江区环保局副局长宋雄英记得,今年1月看到《联保方案》的第一稿之后,她至少参加了5场相关的讨论会。“一开始,大家的意见分歧确实很大,经常吵得脸红脖子粗。”这是因为,大家都站在各自的角度来考虑。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论、讨论之后,各方充分表达了想法,求同存异,形成共同的看法,最终达成共识,落实时严格按照统一的做法。

10月31日,在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包括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跨界水体生态修复与岸线贯通工程一体化实施指导意见在内的32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发布。

“一次激烈的制度博弈,胜过无数次的项目博弈。”张忠伟将这种从项目明确到制度建立的过程,称为从“软”到“硬”。以往,跨区域协调通常会采用签备忘录、签协议的形式来明确合作的重点,有一定的约束力,但缺乏稳定性和强制性。即便执行得不够好,双方也不用承担责任,时间一长,达成的协议会成为一纸空文,不得不另起炉灶重新谈。建立制度后,无疑增强了合作的稳定性和透明性。


元荡湖一景。采访对象提供

市场

在拆除元荡网障时,时立宪遇到了一位过来帮忙的当地渔民,渔民说起拆网兴致勃勃:“我们当年把网拆了以后拿到了政府补贴,现在元荡风景变美了,游客都来了,我准备开民宿了。”

元荡岸上、水下的这些改变成为催化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以前,东航路—康力大道互联互通工程所在区域属于省际交界的“三不管”地带、交通末梢,有一个废旧木料交易市场和一个建筑垃圾堆放点。随着交通改善,促进了各种要素加快流动,现在吴江已盘活存量土地,计划发展湖区经济。未来,江南水乡客厅也将在附近建成,这片区域充满想象空间。

近日,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开工,而位于江苏吴江汾湖的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与华为互为上下游关系,与华为在上海的研究所也有合作。有意思的是,这两家公司几乎就位于东航路—康力大道的两头,一路上还有恒力国际新材料产业园、长三角科大亨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

随着东航路—康力大道建成贯通,示范区1路公交线路的走向、站点也作出相应调整。公交车不再绕行318国道,新增东航路元荡桥等站点,全程运行时间至少可节省15分钟。

路通了、人来了,机会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在10月31日的比赛结束后,时立宪又投入到即将举办的示范区水上马拉松的筹备工作中,除了帆船、独木舟、皮划艇比赛外,帐篷集市、水上嘉年华等活动也在计划表里。10月30日,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有限公司作为第二批新成员加入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入盟仪式上,公司合伙人郭红旗忙着与其他联盟成员交换信息。“这些盟友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郭红旗说。

“朋友圈进一步扩圈,示范区这片试验田真的是生机勃勃。”在会上,张忠伟谈到,大家既可以在示范区的发展当中找到业务机会,又可以通过朋友圈的构建,在合伙人之间产生业务的碰撞。

回想一年前,在示范区执行委员会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新闻通气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马春雷曾说:“在回答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问题时,我们到今天为止,还有1/3的事情可能我们根本就没有想明白,或者根本还没有想到,这需要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去深化、总结,不断形成阶段性的一些成果。”

一年过去,当记者问马春雷还有1/3的事情是否想明白了。他的回答一如既往的坦率:“还在继续想,但想清楚的越来越多了。”

“示范区执委会的价值和意义,是从无到有,今后要从有到无。”马春雷说,执委会行政权力的边界应该是适度的,“今后是靠行为规范、制度规则,靠我们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大家的这种思想共识,也靠更多的市场社会的力量。”

“很难,但很有意思。”在示范区,记者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每一件事情都是全新的,每一件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解决问题需要创新的方法,而让创新方法落地又需要创新,当这些创新真正落地后,又会推动新的创新。在这一层一层的创新中,间隙弥合、新路乍现、生生不已。


示范区一周年大事记

2019年

11月1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召开,两省一市主要领导为一体化示范区、示范区理事会、示范区执委会揭牌。

11月2日,一体化示范区誓师大会暨产业项目启动仪式举行。青浦、吴江、嘉善三地16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12个项目平台揭牌。

11月4日,一体化示范区开通5条区域公交,命名为“示范区1至5路”,往返于青浦、吴江、嘉善之间。

11月19日,《一体化示范区总体方案》发布,明确45条具体任务。示范区的初心是生态绿色和一体化发展,使命是实现“两个率先”——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12月,青吴嘉三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自助通办”取得实质性进展。151台综合自助终端在一体化示范区内完成布设,首批758项事项已纳入通办范围。

2020年

2月13日,印发《关于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通知》。

2月20日,一体化示范区内的人员、车辆实现无障碍通行,保障企业复工与跨省通勤。一体化示范区规上企业共3225家,截至当日,已复工2918家,复工率达90.48%。

3月,示范区首批33个亮点项目已按规划时间节点陆续复工。

4月2日,一体化示范区发布“金融16条”,金融服务“同城化”全面启动。

6月18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这也是国内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公示,“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画卷展开。

7月1日,《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实施,提出了22条具体政策措施。

7月15日,一体化示范区发布《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在全国首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统一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项目准入标准。

7月30日,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

8月19日,青吴嘉三地税务部门举行合作签约仪式,首批15个高频涉税事项可在示范区内实现跨区通办。

8月24日,青吴嘉三地率先实现医保一卡通“2.0版”,示范区内三地群众看病刷医保卡更加便捷,异地门急诊就医无需备案即可直接刷卡结算。

8月26日,以“跨域一体,绿色共生”为主题的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举行。开发者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创始成员共12家。

9月,一体化示范区推进外国高端人才跨省互认。

9月27日,一体化示范区重大标志性项目——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开工建设。项目位于青浦区金泽镇,总用地面积约2400亩。

10月,一体化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行动方案发布。

10月30日,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第二次创始成员会议举行。13家单位作为第一批新成员加入开发者联盟。

11月1日,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一周年。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