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林风眠、吴大羽、徐悲鸿都是她的老师,她又用一生培养了这些画家
分享至:
 (8)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陈俊珺 2020-10-30 09:31
摘要:“有话的画,是大师的画。”

朱怀新,是一个本该被更多人熟知的名字。

她是著名画家俞云阶的妻子,是培养了许多画家的美术教育家,她更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平畴良苗——朱怀新艺术作品展”之际,记者与朱怀新的学生、知名画家、艺术评论家谢春彦,及朱怀新之子俞力共同观展,听他们深情回忆朱怀新的艺术心路。 


徐悲鸿为他们画《双猫图》

走进中华艺术宫0米层的展厅,谢春彦在《老妇头像》前驻足良久。尽管纸张已发黄,甚至有些残破,但老妇的笑容依然鲜活。

这幅速写作于1940年。那一年,22岁的朱怀新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在嘉陵江畔写生时,她见到一位老农妇坐在山坡上,赶紧拿出速写本对着她画了起来。老农妇不懂什么是素描,更不知道面前的姑娘为什么要画她,她只是笑着。那样纯朴的笑容一直留在朱怀新的记忆中,也留在了泛黄的画纸上。


朱怀新《老妇头像》 1940年

在此次“平畴良苗——朱怀新艺术作品展”中,展出了一批朱怀新在中央大学就读时留下的珍贵手稿:洗衣妇女、岸边茅屋、劳作的农夫和缠足老妪……尽管抗战时期所用的纸张十分粗糙,但朱怀新的画技已经非常成熟。

朱怀新原籍上海松江,1918年生于江苏徐州一个铁路高级工程师家庭。父亲以陶渊明的诗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为其取名。

朱怀新从小喜爱美术。1935年,她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吴大羽等人,同班同学中有赵无极与朱德群。抗战爆发后,朱怀新历尽艰辛来到重庆,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吕斯百、吴作人等一批油画大家。

在重庆,朱怀新不仅接受了系统的学习,还收获了爱情。1941年,她与同班同学俞云阶结婚。他们的老师徐悲鸿画了一幅《双猫图》送给爱徒作为新婚礼物。谢春彦曾在朱老师家中多次见过这幅画。“徐悲鸿喜爱画猫,但少有如此精彩的双猫图。画中的公猫抚爱着母猫,情意绵绵十分动人。”

新中国成立后,朱怀新曾在上海美专、上海行知艺术学校任教。20世纪50年代,上海行知艺术学校并入上海第一师范学校。作为徐悲鸿等人的弟子,以朱怀新的资历与条件,本可另谋高就,但她放不下尚未毕业的学生,执意留下,到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师。30多年的光阴里,她培养了刘文西、戴敦邦、吴永良、韩伍、陈希旦、谢春彦等一批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俞云阶为朱怀新所画《女教师》 1975年

《雁来红》恰如她的精神写照

《静物野鸡》作于1958年。那是朱怀新与俞云阶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曾经意气风发的大画家俞云阶被划为右派,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朱怀新身上。整整3年时间里,一家5口的生活全靠朱怀新一人的收入艰难维系。

有一天,朋友悄悄送来两只野鸡,给孩子们补身体。朱怀新喜出望外。她对孩子们说:这两只鸡太漂亮了,等我先把它们画下来,再炖汤。一星期后,画完成了,野鸡却臭了。朱怀新很歉疚,她说自己欠孩子们一顿鸡汤。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朱怀新始终没有搁下画笔。她留下了许多小尺幅的油画、素描和速写。画面中都是身边的日常之物:厨房里的食材、沉默的瓶瓶罐罐,那是她疲惫心灵最好的藏身之地。

尽管画的是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朱怀新依然十分用心。油画《蟹》作于1960年,画面中两只螃蟹颜色一浅一深、一正一反,盘子与画面一圆一方,整幅画既平静,又生动。著名画家秦宣夫见到这幅画后曾评价:“静物画中有话。有话的画,是大师的画。


朱怀新 《蟹》1960年

作于1960年的《广玉兰》是谢春彦最熟悉的朱老师的作品之一。他告诉记者:“这幅画一直挂在朱老师的家里,当年我看这幅画只感觉很宁静,如今再看,很感慨。那段日子里她既要支撑起整个家,又要安抚俞老师。那时候俞老师是半改造半教学,放下画笔就要去扫地。他总是烟不离手,脾气也很坏,而朱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

朱怀新一生喜欢画花。有一天,她在襄阳公园见到一朵开得正艳的雁来红被人折断后掉在地上。她捡起花,走进公园管理处问道:能不能把这朵花卖给我。管理员说,你拿回去吧。朱怀新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地回到家,拿起画笔。在画面中,她又增加了一朵雁来红,还画了一串红,难得的竖构图加上艳丽的颜色,令这幅画充满感染力。在俞力眼中,这幅殷红如醉的《雁来红》,恰如其别名“老少年”一样,是母亲的精神写照——外在温柔,内在坚强。


朱怀新 《广玉兰》 1960年

“画画是不需要眼睛的”

朱怀新曾说:“我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其实我只是教授构造‘美’的技术而已。因为美是主观的,心灵感受到美,才会看得到自然世界的美。有美的心灵再以绘画的技巧,才能创造艺术世界的美。

岁月从未磨灭朱怀新对美的感知。1980年,她与俞云阶到武当山写生。此时,两人的生活已经回到正轨,孩子们也都逐渐长大,朱怀新的作品色彩热烈,笔触轻快奔放。一天清晨,朱怀新被眼前的日出景象深深打动,创作了一幅红色的晨曦之景。多年后,她读到《诗经·小雅》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决定为当年的那幅画增添一双小鹿,并为其取名《呦呦鹿鸣》。

“母亲的故乡松江曾有‘茸城’之称,这幅画不仅表达了她对故乡的依恋,也体现了她从艺一生,如呦呦小鹿在艺术的广袤大地欢快鸣叫。”俞力告诉记者。在谢春彦看来,朱怀新的这件作品是中国式油画的代表:“西方油画的色彩与中国画的情调在朱老师的画中融合得非常自然。”


朱怀新与林风眠 1977年

从20世纪30年代起,朱怀新与俞云阶亲历、见证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史。朱怀新早年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时,深受中西贯通的林风眠、吴大羽等大师的熏陶。吴大羽曾说:“画画是不需要眼睛的。”他认为,绘画需要的是领悟、超脱,而不是一味描摹物的外形。而林风眠的一句“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更是影响了朱怀新的一生。无论人生境遇如何,她都坚持在绘画中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俞云阶是天才少年。他17岁报考苏州美专,被校长颜文樑破格录取。后来他报考中央大学,又被徐悲鸿破格录取。他既继承了颜文樑的细致,又承袭了徐悲鸿的浪漫与情趣,后来还学习了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技巧。

“父亲一生坚持对现实的刻画、用色的沉稳。而母亲既深受林风眠、吴大羽的影响,也受到徐悲鸿先生写实主义的熏陶,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尽管两人的绘画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始终是彼此的知音。”俞力说。

“生命短、艺术长”

俞云阶与朱怀新位于太原路的家,曾是一代青年画家的“艺术传习所”。陈逸飞、邱瑞敏、魏景山、夏葆元、谢春彦等人常常来到老师温馨的家中。谢春彦清晰地记得,朱怀新在家中为俞云阶画素描的情景,画面中俞云阶正在聚精会神地描绘建设中的上海万体馆。“这幅画的尺幅并不大,但朱老师画了很长时间,非常精心。它凝聚着她对俞老师的爱。”

朱怀新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代表,但她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广为人知。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俞云阶的妻子,是一位美术教师。


朱怀新《俞云阶作万体馆》铅笔素描 1970年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华艺术宫学术部武秦瑞坦言:她是在筹备俞云阶先生回顾展的过程中才逐渐了解了朱怀新的艺术。有一种说法叫作“美术史上的失踪者”,指的是那些在艺术家生活的当时比较有名,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淡忘的艺术家。“朱怀新先生并不是失踪者,准确地说,她是‘被遮蔽的人’,她被时代与生活遮蔽了艺术的光芒。我们做这次展览就是想让这位被遮蔽的女艺术家被更多的观众看到。”武秦瑞说。

俞云阶与朱怀新生前非常喜爱古希腊的名句“生命短、艺术长”。如今,朱怀新的家属将她的作品捐赠给了中华艺术宫。在艺术的宫殿里,她的作品将延续真正的“艺术生命”。

栏目主编:黄玮 题图来源:朱怀新《呦呦鹿鸣》中华艺术宫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