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原本预测要堵13小时的这条高速,为何最终打破“逢节必堵”魔咒?
分享至:
 (36)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頔 2020-10-17 06:52
摘要:城市数字化转型,更应当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从“数字化”到“智慧化”、从“信息化程度”到“人民群众的便利度”之间的“转化率”。

“国庆前人就开始多了,但路上情况蛮好,车子不难开。”长假结束后的一天,笔者乘出租车路过外滩,司机师傅望着斑马线上人来人往,不由感慨。

假日期间,外滩滨水区客流一直处于历史同期高位,还一度打破历年国庆瞬时客流的最高纪录。然而一位交警部门负责同志透露,原本计划的机动车禁行管制,最终只有1天执行了。客流增加了,拥堵却减少了,类似的“反差”不止一处:从崇明返回市区的G40高速,也一改往年的“逢节必堵”,在假期最后两天“一路绿”。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规模越大,系统越复杂,容易滋生的“城市病”也越多,越考验每个器官、每条神经的“免疫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首个长假,迎来大客流考验的上海整体保持了超大城市运行的安全有序,殊为不易。一个个令人感到惊喜的“意料之外”,一场场实战考验,体现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效能与城市治理的智慧。

要让城市的运行管理更“智慧”,绝不仅仅是将线下手写的表格搬到网上填写、将统计报表中的数字放上“大屏”演示那么简单。城市数字化转型,更应当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从“数字化”到“智慧化”、从“信息化程度”到“人民群众的便利度”之间的“转化率”。

不管是怎样的数字化、信息化,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用”。如果一套系统,在建设之初就不能充分考虑实际应用的需求,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使用者的感受为感受,势必难以在实战中“管用”,自然也没法让基层干部和市民群众感到方便、感到“好用”。

这就需要每一个参与城市运行管理的部门,都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聚焦事关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切身利益的高频事项、关键事项,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刚刚成功经受国庆假期考验的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践,自去年开始探索以来,就在不断围绕科技赋能、联勤联动,进一步提升效能,比如G40长江隧道口的畅通,背后就汇集了多个部门的力量:城运中心、公安线上调度,警用摩托循环“护航”,牵引车24小时待命,气象部门推送风速等气象数据,区级城运中心调度指挥无人机在重点拥堵位置巡查……依靠现代技术实时监测,科学准确预判预警,打通数据壁垒,切实提升了实时反应处置能力,不仅为基层减负增能,更让人民群众感到了便利。

依靠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许多问题早已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的成本得以解决,取得了最佳综合效应。人们在“无感”的情况下,早已享受到了安全的保障、出行的便利和生活的幸福。这样的方式,或许才是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流程更优、实效更强、“转化率”更高的路径。

“应用为要、管用为王”,一次又一次的实战检验中,城市的运行管理也需要持续创新提升,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