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莫奈: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分享至:
 (1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陈俊珺 2020-10-10 08:01
摘要:与时光赛跑的画家。

艺术史上著名的“印象派”一词来自哪里?答案是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

近日,这幅名作以及莫奈的多幅作品远渡重洋抵达上海,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

被嘲讽的落选者

1874年,巴黎市中心的—家照相馆里举行了一次特殊的画展。画展的主角是一群被巴黎沙龙展拒之门外的画家:莫奈、毕沙罗、德加、雷诺阿、塞尚和摩里索等。由法国政府和美术学院赞助的巴黎沙龙,是全法国最具有声望的艺术展览,入选者意味着得到官方的认可,随之而来的是艺术经纪人和收藏家的追捧,而落选者则可能终生籍籍无名。

在莫奈的倡议下,落选者们以“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的名义举办了这次与官方沙龙展相抗衡的群体展,三十多位艺术家展出了165件作品。

莫奈的《日出·印象》在这展览中首次亮相。他描绘了自己的故乡勒阿弗尔港口的日出,一轮橘红色的朝阳从海面升到天空中,雾霾笼罩在行驶的货轮和摇着船桨的小舟上,画面的左右两侧是勒布瓦码头和施工中的库尔贝码头,紫色的海面上洒下一片橘色的光影。

一位名为路易斯·勒罗伊的记者兼评论家看了展览后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莫奈的画最多不过是一幅素描,几乎不能算是完成的作品。”他讥讽道:“印象,没成形的墙纸也比这精美得多!”他还以《日出·印象》的标题给这群艺术家起了个名字——印象派。“如果用黑色和白色涂满一块画布的3/4,用黄色擦拭其余部分,再随意散布一些红色和蓝色的斑点,您就能完成一件印象派作品。”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原本带有嘲讽意思的名称不仅准确地概括了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特征,而且“印象派”日后会在世界艺术史上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正在中山东一路1号Bund One Art Museum展出。

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

如今深受许多人喜爱的印象派在横空出世时为何会被视为异类?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画家颠覆了古典审美的规则。瑞士美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对莫奈的“叛逆”做出过这样的总结:这是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的转变。

法国作家左拉是这样看待印象主义绘画的:“如果我在场,就要请评论者站得离画稍稍远一点,这样他就会看到,这些笔触都活动起来了,人们在谈论、说笑。”为什么要站得远一点看?因为画家们在创作时,把原本该调和的颜色以很小的笔触并列着画。观者只要稍微与画面保持一点距离,这些小笔触就会因模糊不清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色调。

印象派的颠覆性还在于画家在画面中会留下显而易见的凭借感觉留下的“印象”,观众从画中能够看到画家的绘画姿势和技法。比如在莫奈的《伦敦查令十字桥》中,人们可以在画布上清晰地看到莫奈未完成的笔触;在《日出·印象》中,能够看到画面中的流水所使用的线条。正是这种绘画过程中的凭借感觉留下的“印象”,成为定义印象派的决定性因素。这在当时彻底打破了人们以往认为的在完成的画作中,画家的技巧必须完全隐匿的看法。

莫奈的启蒙老师布丹曾对他说过:“当你画画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最初印象,这个最初印象非常重要。因此,你要非常顽强地保留自己最初对景物的印象。”这句话对莫奈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一生都坚定这样的信念:“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


莫奈 《伦敦查令十字桥》

“连拍”每一个瞬间

在绘画的方式上,印象派画家也颠覆了过去。在印象派诞生之前,绘画的题材大多是宗教与神话故事,画家们都是在室内进行大尺幅的创作。即使是去户外写生,也会回到室内画画。印象派画家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在户外创作。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工业革命后,铁路和火车日渐发达,人们能够便捷地出行,而管状颜料、便携式调色盘和画架的出现,则使画家们有条件走出工作室,到户外去写生。

在户外创作,没有想象中那样浪漫惬意。画家为了直接记录下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下笔必须很快,因为日光时刻在变,他们要与时间赛跑。过去,画家一般会先拿出速写本,画出整幅画的构图,再将速写本上的作品重新画在画布上,然后开始上色。一幅画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画完。但据专家研究估计,莫奈创作《日出·印象》大约只用了4个小时。

莫奈是一位追光者,为了能追上光的变化速度,他甚至创造了一种好比照相机连拍技术的方法:在户外一次性支上多个画架,只要光线起了变化,就立即移步到下一个。如此一来,他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记录下光影的变化过程。这一方法决定了莫奈后期作品的一大特点:系列化。在24幅《干草堆》系列中,他画了雪后清晨中的干草堆、落日余晖下的干草堆,以及夏天将要结束时早上阳光下的干草堆。

此外,还有14幅《雾中的国会大厦》系列、20多幅《鲁昂大教堂》系列等。为了捕捉转瞬即逝的效果,他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作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认为,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与其说是在观察自然,还不如说是发现一种自然,让其中的特异魅力得到灿烂的显现。他的《鸢尾花》也是如此,光与影的五光十色简直精彩到了极点。

从年轻时就开始到户外追光的莫奈,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这严重伤害了他的眼睛。到了晚年,白内障等眼病缠上了他。在几乎看不到色彩的情况下,他创作了著名的《睡莲》系列,到达了他的艺术巅峰。

在莫奈之后,后期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或多或少都从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中吸收过灵感。100多年过去了,莫奈与印象派的影响力仍在继续。


莫奈《特鲁维尔海滨》

延伸阅读

是谁拯救了印象派

1874年,被评论家们嘲讽的第一次印象派画家联展只卖出为数不多的作品,价格也十分低廉。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联展,观众的态度更为冷淡。尽管印象派绘画受尽大众的耻笑,但还是有画商愿意支持他们的绘画,其中对莫奈最为重要的画商莫过于保罗·杜兰-鲁埃。

1870年,保罗·杜兰-鲁埃高价收藏了莫奈的《伦敦绿色公园全景》、毕沙罗的《西的拉姆郊区景观》、马奈的《鲑鱼》、雷诺阿的《游船上的午餐》等印象派作品,巨额的开销使他一度濒临破产。在大众对印象派排斥之时,他为潦倒不得志的艺术家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莫奈直言:“他那样执着地、一而再冒着破产的风险支持我们,所有的印象派画家都对他亏欠太多。”

1886年,保罗·杜兰-鲁埃做出了一个更冒险的举动,他把印象派的作品带到了美国。莫奈一开始坚决反对,他怕自己受到排斥。没想到,展览在美国大获成功,莫奈的画作火热起来,很多收藏家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绘画,莫奈作品的价格也一路飞涨。

印象派作品逐渐被人们接受与喜爱,也与当时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关。他们需要用漂亮的画来装点自己的家,而那些被视为正统的沙龙画大多主题严肃,体积又太过庞大。印象派的画一般尺寸比较小,价格也较为便宜,颜色又艳丽。画面所描绘的风景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城市改造氛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城市中的中产阶级需要通过这些画作想象田园牧歌的生活。

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西方社会深深体会到了工业化对城市带来的污染之后,后印象派崛起了。人们向往更为原始的风景,像高更这样的返祖式的绘画受到了欢迎。加上当时摄影技术的普及,绘画已经不再需要真实地再现自然了,风景画变成了美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安慰。

栏目主编:黄玮 题图来源:克劳德·莫奈《日出·印象》(局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