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圣诞树花样繁多,灯笼一盏难求:传统节令文化,要不要拒绝商业?
分享至:
 (2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20-09-29 06:16
摘要:先关注,再深入。

中秋将至,市民唐芸想在家中挂一盏素雅的传统灯笼,可网上网下却遍寻不着。过去年年帮公司采购西方圣诞节庆装饰的她很感慨:圣诞树花样百出,可原本同样花色多变的传统灯笼,为何如此难买?

从元宵到七夕,“国潮”崛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传统节日,寻找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义。然而与商家热衷的各类西方节日相比,为传统节日营造“仪式感”的节令商品依然欠缺。

每到年底,申城街头随处可见圣诞树装饰

唐芸在一家外企工作,每年中西方节日都要为公司采购节令商品:“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中国传统节日,但想找到像样的节令商品不容易。”唐芸告诉记者,多年来她购买的圣诞树和各类装饰几乎不重样,姜饼人、拐杖、礼盒等各类元素齐全且不断推陈出新。可是到了中国传统节日,能买的只有食品:“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好像其他具有符号意义的节令商品就没有了。”

曾经年轻人一度把中秋节叫做“月饼节”

同样头痛的还有在幼儿园工作的陈维。每逢节日幼儿园都要开展主题活动:“西方节日可以找到的商品很多,比如万圣节,每年元素都不同,孩子们装扮也都不一样。但中国传统节日就犯难。”以中秋为例,一个纸板制作的月亮和毛绒玩具兔子,已经用了三次,还是陈维和其他老师自己动手做的。

香港澳门中秋时都会选购形态各异的花灯

一次偶然的传统文化展览,让唐芸发现中国传统的灯笼花样非常繁多,远不止常见的红灯笼。她询问了家乡在外地的同事,反响也很强烈:“比如中秋节广东的同事说小时候就要点灯笼,有飞檐斗拱、荷花等各种造型;宁波的同事说小时候会在河里放船灯。还有同事拿在安徽旅游的照片,当地居民在巷弄里舞着一种鱼灯。”

黄山脚下的鱼灯

然而唐芸怎么也买不到这些灯笼。网上搜索“中秋”“传统”“灯笼”这些关键词,跳出来的不是红灯笼就是日式纸灯,有些标榜“传统”的灯笼,印的竟是浮世绘图案。可是咨询商家,对方还表示“这就是传统灯笼啊”。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看起来品质尚可的鱼型灯笼,但一问才知单个价格就要上千元,而且“不零售”。

线上如此,线下这样的商品同样难寻。在福佑门小商品批发市场,记者只找到零星几家销售婚庆类商品的商铺有款式单一的红色灯笼在售卖。几番询问终于有摊主拿出印有“中秋快乐”字样的卡片:“这个挂在灯笼下面可以吗?”

相比即将到来的各种圣诞树,小商品市场几乎没有供应中秋的节令商品

“中秋节不就是吃月饼吗?我们进货的地方就没有特别的灯笼。”在这里经营多年的摊主汤先生告诉记者,进入10月,商家会开始准备西方“万圣节”的相关商品,南瓜灯、鬼怪面具,以及从“葫芦娃”到“冰雪奇缘爱莎公主”的中外各类童话传说人物造型服装:“很多小孩都要用,家长都希望特别一点的。”万圣节一结束,这里临街店铺就会纷纷换上造型各异的圣诞树:“每年都不一样,大大小小都有。”

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更多是因为“好玩”

人们对传统节日节令商品的喜爱,真的比西方节日少吗?与福佑门小商品批发市场一街之隔的豫园商城,沿街已换上全新的椭圆形灯笼,就连路灯也变身成描绘图案的“大灯笼”;步入其中,形态各异的灯笼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唐芸买不到的鱼形灯笼也在这里悬挂,犹如在空中游弋。

中秋前,豫园里形态各异的灯笼,但市民几乎买不到

“洋节”节令商品丰富,在不少人看来是因为商家大力推广,让年轻人热衷过国外节日。但记者走访部分市民发现,原因并不仅仅如此。“国外的节日传到国内,最明显的特点是‘好玩’。”今年26岁的市民杨昭以西方“万圣节”为例:“国内没有节日能让人打扮成稀奇古怪的样子,所以大家就借这个西方节日撒欢。”而另一位市民罗先生则认为,相对于传统节日的含蓄和“教育”意味,西方节日传入国内后少了背后的文化和宗教意味,“简单粗暴”得多:“比如‘情人节’,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讴歌爱情的。但我们的传统节日容易让人‘敬而远之’,就算跟爱情相关,也相当含蓄。”

不过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节日,发掘不一样的玩法。“七夕”在商业助推下成为“中国情人节”,越来越为年轻人接受;“提前养生”的年轻人还热衷在中秋等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时制作配合时令的图片,在社交网络传播。在他们看来,营造传统节日“仪式感”的节令商品同样被需要。

澳门中秋节的花灯、灯笼

一些商家也关注到这一趋势。今年中秋,由“海上文创”牵头打造“灯月计划”:上海、杭州、武汉、太原四座城市的消费者通过“饿了么”平台购买相应品牌的月饼,就可获赠限量1000盏的“灯月计划”定制款花灯。

文创与月饼“跨界”

‘国潮’不仅是衣着时尚,更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流传更新,传统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排斥商业化。”不少市民表示,应该通过商业化能让更多消费者得以频繁接触传统文化节令商品,逐步恢复过节的“仪式感”。

“今年‘七夕’,包括很多专家在内,大家都在争论‘七夕’算不算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杨昭认为这正是传统节令文化商业化的好处:“没人关注没人讨论,谁还会探究传统‘七夕’怎么过这样的内涵呢?”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