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入乡随俗还要学方言?一个“讨惹厌”的问题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庞小漪 2020-09-23 10:26
摘要:方言是引领我去触摸一个地方质感的线头。

我的朋友,老上海人,他有一天打电话回单位,讲的上海话,对方直接说听不懂,让他不禁慨叹上海话在上海的慢慢式微。虽然说方言的挽救刻不容缓,但这件事倒让我从另外的角度理解到,在一个地方,以前不讲方言是很难融入的,现在看来,不讲方言影响越来越小。

而我的成长经历,始终和方言息息相关。我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叫梅李的小镇,这里素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的美誉。我的父亲和爷爷是苏州人,奶奶和母亲是常熟人,外公是海宁人,外婆是松江人,家里会听到吴语系不同地方的方言,我的身上,是长三角错综复杂的血统。常熟话是我的母语,父亲却坚持让我学苏州话,于是,我在家里和父亲说苏州话,和母亲说常熟话,而他们之间,你会听到出现各类常熟词语的苏州话。

16岁,我第一次跨出梅李,考进了常熟的一所省重点高中。梅李地处东乡,而常熟市区地处西乡,两地的方言有细微的差别。最简单的一个“船”字,东乡韵母音近“ei”(音同“哎”),而西乡音近“e”(音同“饿”)。这是最直接的判断一个人来自东乡还是西乡的标准之一。为了和别人一样,在发到这个“船”音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故意像城里人一样发音,或者索性含混过去。可是做不到,方言就是烙在你身上的印记。好在些微差异并不影响我和同学的交流,我们用不同的“船”也能撑到同一个河心。只有北边的同学有点困扰,因为他们把“猪”读成“鸡”,会受到些偶尔的嘲笑,时间一长,大家也习惯了。

18岁去了苏州读大学,同学的语言范围又从常熟市扩展到了江苏省。我一直以为我是懂苏州话的,并且自信地和本地的同学交流,然而,给我当头一击的是,我说的并不是时下正流行的苏州话。我的家族都是以评弹为生,在这个圈子里都是讲这种字正腔圆的苏州话,但是,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是伦敦腔碰上了纽约街头俚语,互相并不是听不懂,却让自己显得滑稽而古板,当时的我不能解释这种困惑。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苏州是长期的移民地,对苏州话影响最深的恐怕是苏北话,比如我们说“和我一起去”,苏州话一般是“搭我一道去”,融入苏北话的表达就变成了“帮我一道去”,这个“帮”字有了“和”的意思。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话中,上海本地话里是不会用“帮”来表达“和”的。

方言在大学里既会成为被攻击的软肋,但更多时候是你最坚强的依傍。有一个同学,因为家乡都是北方移民,只说普通话,因此被称为“没有方言的人”。这句讥嘲带着有来处有靠山的优越感,不见得多有杀伤力,但是细品还真是伤感。

大学毕业,我在杭州的一家报社工作。这里一半是杭州本地人,一半是外地人,通用的工作语言是普通话。这让我不再像青春期那样烦恼“要不要和别人一样”的问题。

我喜欢听杭州人讲杭州官话,不难懂,又有点隐隐发噱。报社有个老同事,杭州人,开了个杭州话专栏,用市井俚语解读新闻,那可是18年前的事,读者特别多,成了当时的名牌栏目。虽然听不懂,可是看他的专栏特别来劲。还有个年轻男同事,原来做厨师的,不知道为什么来当记者,专门跑菜场,一本正经用“每日股评”的架势播报菜价,也是浓浓的杭州市井腔,他的专栏也是一炮而红。杭州人真努力啊,幽默又努力,从不害怕创新,到现在我仍然这么认为,杭州人作为我所接触的浙江人的代表,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是拿捏得最好的。

尽管喜欢杭州和杭州人,我却没有学会杭州话。证明我待过杭州的唯一密码,似乎是每年6月2日的彼此会心一笑。“六二”是杭州话里“傻瓜”的意思,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表达,但就是觉得很贴切有趣。

后来我到了上海,成了上海人的媳妇。先生也不算是地道的上海人,他小学的时候跟着婆婆从常州来上海。上海话是友好的,易懂易说,兼收并蓄,你能轻易从中听出宁波话、盐城话的痕迹。我还惊讶地发现,它和常熟话的距离也很近。比如“哪里”,上海话称“阿里”,和常熟话是一样的,但苏州话不这么说。

我想要和家人没有隔阂地沟通,和他们一起笑,懂他们的梗。这种渴望让我没有障碍地讲起了“洋泾浜”上海话。那时候常常去家附近一家报摊买杂志,买杂志的人太少了,老板是个上海小姑娘,经常连买带送,顺便热心地纠正我的上海话。每次经过她的报摊,都能聊上一阵子。这样只用三个月,我的上海话就已经很地道了,这给我的工作、生活都带来很大便利。15年了,上海话大概是我除了常熟话外运用最熟练的方言,但仍然会有偶尔的卡壳,比如常熟话说孩子很淘气,会说“这孩子很惹厌”,“惹厌”这个词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上海话表达,上海话里有“讨惹厌”之说,但意思已经不一样;若说“调皮”,又远远没有“惹厌”来得恰到好处的“煞渴”。

我经常想,像我这样一个长三角的孩子,从小镇出发去探索人生秘境,眼前的世界一点点扩大,方言是引领我去触摸一个地方质感的线头。曾经努力想要凭着这根线头“和当地人一样”,也慢慢学会了当一个局外人去欣赏,但最终选择主动拥抱,只是因为太爱这个地方。不会讲一个地方的方言不影响生活、工作,但会讲,真的会更好。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