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黄浦江两边,我的上海童年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力丹 2020-09-02 20:50
摘要:“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那纯真年代,送走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好日子,好时代……”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1994年,电视剧《孽债》一经播出就成了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对当时9岁的我来说,感触最深的不仅有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更有剧中对上海人生活的描绘。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中,就有赵友亮老师饰演的沈若尘将自行车推上摆渡船,过黄浦江上班的场景。

这一幕对儿时的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因为这是当时上海人唯一往返浦东浦西的途径;说陌生,因为当时几乎没有理由让一个生活在浦西的孩子前往浦东。

但还是有那么一些零星的机会,令我乘上了往返浦江的摆渡船。那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我家的邻居是一对爷叔阿姨,爷叔的外孙比我小一岁,每个周日会到爷叔家,我和他自然玩到了一块。一次,那位小伙伴向我发出邀请:“下个礼拜,到我家里来玩吧!”“好啊!你家住哪里?”“浦东!”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和浦东产生交集,就在之后的那个周日,父母带我踏上了前往浦东的旅程。那天玩了什么,吃了什么我已经全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两个细节,一个是在小伙伴家里看到了蝌蚪,他告诉我,就是在家附近的池塘捞的;一个是中午出门,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

浦东真远啊,去一次不容易!这是我心中对浦东的首个印象。

小时候,外滩是经常去的,但在那个“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年代里,大家不会以浦东作为合影留念的背景,而是会看着万国建筑博览会,感慨浦西车水马龙的繁华。如同《孽债》里云南的美霞、思凡们刚来到上海,乘公交经过外滩,看着那些建筑和高楼大声惊叹一样,那时如果有从外地来的朋友,肯定要带对方去外滩看看,而逢年过节很多上海人也是要举家去外滩的,骑在爸爸脖子上,举着刚买的充气榔头,别提多开心了。

而对我这个上海孩子来说,外滩还有其他令人神往之处。当时,在外滩沿岸树立着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江猪出没”并介绍了这种动物,对于喜爱动物的我来说吸引力巨大。父母看到我着迷,还会连哄带骗地告诉我很多江猪的传说:什么江猪力气很大啦,会把船掀翻啦之类的。于是每次去外滩,我都会在块牌子旁向前方瞩目很久,不是欣赏正开始逐步建设的浦东,而是尽目力之所及,寻找传说中的江猪。

看到过吗?唯独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个黑色的光滑背部露出江面,像极了我心中向往的江猪。是不是?我无法确定,后来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上海人口中的“江猪”,其实就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物种江豚。但此后几年再来到外滩,那块指示牌已经被拆除,也再没有在黄浦江边看到江豚或哪怕类似的身影了。

相比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江猪”,外滩东风饭店的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带给了我更实在的感受。1989年,肯德基来到上海,一时间,去东风饭店吃肯德基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我依稀记得父母带自己去应该是在它落户上海半年后,而在去之前,家里已经讨论了几次,父母还说起了亲朋好友去用餐的感受,放在现在就是已经种草并看遍点评,充满了仪式感。那天终于来临,我记得用餐是在二楼,点的是吮指原味鸡(应该也是店里唯一的炸鸡)、小面包、土豆泥和可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用藤篮来装炸鸡,第一次吃到香气四溢的土豆泥,新奇感觉不亚于现在体验异国大餐。用餐完后,看着手中精致的塑料叉子,我很想把它带回家,但这是饭店的东西呀,我鼓起勇气让妈妈叫来了服务员阿姨。“小朋友,你可以把叉子带回家的。”童年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而不可代替。

时间来到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提出,上海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由此,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这也成为我童年里常听到,并实实在在改变了自己人生的一句话。在之后的1993年,上海的交通发生了两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徐家汇站至锦江乐园站建成通车,成为上海的第一条地铁线路;同年,杨浦大桥建成,成为当时世界主跨径最大的斜拉桥。1994年,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从此,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落户浦东,而上海人不仅有了一个从浦西望向浦东的理由,也有了从浦西前往浦东的便捷交通方式。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那纯真年代,送走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好日子,好时代……”这首红极一时的啤酒广告歌,就是那个年代我们生活的写照。

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同样改变巨大的还有我的生活。当时一大批外资企业前来中国开厂发展,我的母亲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离开了插队落户回上海后一直工作的上海半导体器件六厂,加入了一家在上海刚落脚的日本企业。这家企业做的是以纸袋为主的包装制品,全手工制作的纸袋牢固精美,深受海外用户喜爱。因为是公司落户上海伊始加入的元老,再加上勤劳能干,母亲成了这家企业的经理。那时的我也体会到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看到“株式会社”这几个字;第一次吃了日本客户给母亲带来的零食;第一次在位于嘉定马陆的工厂里过了春节……

工作蒸蒸日上,母亲却变得早出晚归,陪我去外滩的机会自然也少了。好在数量的减少,换来的是质量的提高。大约在1995年,上海进入了助动车时代,是买大气有型但略奢侈的霸伏?还是买轻便实惠的火鸟?成了摆在父亲以及很多一家之主面前的选择题。而这一年随着母亲工作的日资企业营收提升,业务版块不断扩大,公司购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型轿车。很快,我就有了一次乘坐小轿车游外滩的经历,从徐汇穿越卢湾、黄浦,几分钟里开过以往骑车半个多小时才能走过的路,再由南浦大桥旋转上升,跨越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几年前需要辗转多时完成的浦东浦西之旅,如今变得轻松便捷,欣喜感加上乘坐小轿车的优越感交织在一起,别提多好了。

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可选的交通方式愈加多样,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浦江的次数却越来越少。印象中和父母再次尽兴游玩浦江,已经在2010年了,那正是在我们上海人家门口召开的世博会。当时我刚参加工作,而父母已经都到了要退休的年龄。那天我白天在世博馆采访,而父母则是傍晚去游玩,我们相约在欧洲馆片区见面。记得那是非常热的一个傍晚,见面时,母亲已经为我点好了饮料。尽管那一年我已经有了工作,但在父母眼里,我应该还是那个希望去浦东小伙伴家里玩的“宝宝”。只不过和十五六年前不同,这一天我们三个人在浦东这块热土上遥望浦西,畅想美好生活的种种。

作为一名80后,我的成长见证了浦江两岸的变化和发展。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如今的浦东,不仅有作为城市地标陆家嘴,更有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迪士尼乐园……我们的生活和二十多年前相比也有了质的变化,霸伏、火鸟和桑塔纳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肯德基也是最寻常不过的快餐,与此同时,一段段滨江步道的建立,一片片亲水平台的亮相,一座座艺术场馆相继开放,带来的是从物质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提升。我还期盼,或许随着生态文明被愈加重视,江猪的归来也指日可待。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