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高考阅卷:我参加过的另一场“高考”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明 2020-07-09 17:54
摘要:后生可畏

又是一年高考时,这是烈火,这是熔炉,高考仿佛就是一个成人礼,只有经过它的打磨与熔炼,才能真正成年。

走过高考枪林弹雨的我,曾有幸参与过三次高考阅卷、一次成人高考阅卷。我所在的长三角A省,是高考生源大省,每年参考人数达到四五十万之多,居全国前列。竞争激烈的同时,也意味着每年高考完之后的阅卷工作,其任务也是格外繁重。A省的策略是,除了大学老师外,还要从全省各地抽取一部分优秀的中学老师,剩下的,则从省内个别综合性大学抽调在读的全日制研究生参与,十几年前,我那个时候正好在A省A大学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抽调去阅改高考语文试卷。

在进入阅卷场所之前,我们都要集中参加阅卷学习的,负责的科组主任,会详细解释每一个打分项,客观题很简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主观题,特别是作文,相对就比较复杂,也因此给了很多细则,比如,对命题的把握,是否满足字数要求,文章立意的深刻以及判断标准,等等。培训完以后会分组,一部分人改客观题(起初试卷还没有上电脑,所以客观题也是靠人工),一部分人改作文。每个组还会安排一位常年参与高考阅卷的大学或中学的优秀老师担任组长。

阅卷的头两天,为了保证质量,同时让每个人吃透标准,卷子改得相对比较慢,我们在阅卷中吃不准的地方,也会请教负责小组的组长老师,如果组长也把握不准,则会呼叫阅卷中心小组,由他们会商决定。

记得第一次拿到高考卷子,直感觉沉甸甸的,半天没敢下笔,因为我心里知道,那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在我们的手指之间,打分过高或者过低都是对他人的不负责。因此,为了体现公平原则,一般一份试卷的作文,要两个人来批,分数如果差距太大,阅卷组长就会介入评判。后来试卷上了电脑以后,还有把同一份试卷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再发给你打分的机制,如果你打的分两次差异大,就会被找去谈话,并再次学习标准后重新打分。

尽管标准很细,规范很多,监督抽查频繁,但高考作文评阅还是充满了某种主观和不确定性,这中间既有阅卷者主观感受的细微差别,也有写作者平时对写作规范的把握和理解的不同。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阅卷,一篇书写相当马虎,但立意和表达都很特别的作文,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觉得他离题十万里。一位中学老师出身的阅卷老师只给了40多分,我强迫自己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越看越有味,有耳目一新之感,我斟酌再三,打出了56分(满分是60分,失去的这几分就是书写潦草和卷面不够整洁)。在我的请求之下,那位老师听取了我的几点意见后,重新翻阅了试卷,然后同意在他原来的分数上再加上10分。

所以,从这里看,书写美观是有优势的,关系到阅卷老师对你作文的整体把握;而如果你的立意剑走偏锋,也会有一定风险,如果碰到不能够细读的老师,有可能判为偏题。毕竟,高考阅卷有时间限制,每天都有固定的任务量,不可能对一篇文章太多细嚼慢咽。

一个有立意又醒目的标题,以及一些引文的恰当使用,是非常容易拉高分数的,因为这些在文章里非常显眼,一眼望去就能被阅卷老师抓住;而能恰当引用,也能证明考生平时是有一定扎实的阅读基础,可以反映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控能力。

对于传言中说到的,高考作文“只要抓住首尾段落和每一段的首句”的传言,个人认为,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完全靠谱。说它有一定道理,是因为如果首尾段落和每一段首句写的逻辑吻合、语言表达优美,说明这个考生整体语感并不会太差。说它不完全靠谱,是因为语言的优美,不能替代总体立意,不能替代中心思想的表达,好的文章会让你忍不住看下去,写不好整体,局部的东西也不会特别好,反而有可能暴露逻辑不清、条理不明等弱点,得不来高分。

其实在高考阅卷场上给特别高的分,或者特别低的分,阅卷老师都是有很大压力的,因为你的分数会立刻被送到中心组那里反复审核,尤其是满分试卷,必须给出个子丑寅卯,否则就会被打回。一般来说,小组组长也不太愿意下面的阅卷老师打满分,因为那样一来,各种审核流程就会拖慢节奏,甚至导致小组不能按时完成进度,就得加班加点,曾经就碰到过一位组长,就明确暗示我们,如果遇到可打可不打满分的,尽量不要打满分。

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我每年都会打出一到数个满分,而且无一例外都审核通过,获得了中心组的认可。在我每次打出满分之前,我也是倍感压力,这是对孩子的未来付出负责,更是对他们那天马行空、灿若星辰的思维由衷的感动和钦佩!

打“保守分”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被严厉禁止的。如果你打分拉不开差距,标准模糊,系统会自动提示,阅卷中心小组的老师,也会调取试卷,对你的打分进行审核,如果确认你的打分区间不明显,有打保守分的嫌疑,试卷就会被发回重新调整,并要求你立刻修正自己的评判标准。有的时候,一篇优秀作文和一篇文不对题、不知所云的作文,高低可以立判,而对一些特点不明显,无论是书写还是思路、立意都四平八稳的作文来说,非要拉出个距离,有时候着实不容易,更考验阅卷老师对评分细则的领悟和理解。

从事媒体工作的人,都希望能采访采访高考阅卷的老师们,从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在当时,阅卷有严格的纪律,一再强调不能接受媒体的采访,不能对外人谈阅卷的情况,不能随便议论和外泄阅卷过程中的一些事情。

阅卷是在A省的一些高校内,当时的大学,既没有空调,也没有一般的降温设备,多数时候只能靠发的塑料扇子,以及一些凉茶水,考生在考场上挥汗如雨,同样,阅卷老师也是汗流浃背。从这个角度来说,每年的高考阅卷,考的是考生,考的也同样是参加阅卷的人们。如今的条件改善了,我们可以在空调房间里,对着电脑,点着鼠标去完成一份份翻拍的试卷了。但是,我想,责任并没有丝毫的减少和改变。

高考阅卷于我而言,乃是难得的与一些天马行空的孩子们对话的机会。隔着试卷,面对那些陌生的面孔时,常常被感动、被惊讶、被震撼。

记得2001年的时候,有一篇高考古文《赤兔之死》大火,也影响了不少后来的考生。

2004年那年,我就碰到了一位类似的高手,多数语句都很押韵,可惜古文运用上还是不够熟稔,有个别错误,距离《赤兔之死》的惊天之作还是略微有点距离,当时,我也打出了接近满分的高分。还有的就是孩子,一看就知道阅读面非常广泛,有一些直到我读研才了解到的东西,在一些试卷上,就已经洋洋洒洒、纵横捭阖了;高中时代,多数人对标点符号都不特别上心,一般也就中规中矩,不犯错误就好,但有的试卷中,就把标点符号的运用运到了极致,很多标点符号的运用都蕴意满满……尽管那个时候我也勉强算半个后生,也不禁感叹“后生可畏”。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