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乘风破浪”之后,上海靠什么应对下一次暴雨?
分享至:
 (36)
 (1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2020-07-08 06:54
摘要:只有平时功夫够深,极端情况下才能有效应对。

本周首个早高峰,一场暴雨让很多市民猝不及防、全身湿透,调侃自己一路上“乘风破浪”。值得欣慰的是,所有人严阵以待,上海在这次暴雨中经受住考验,未出现严重灾情。

和往年相比,上海这次得以比较顺利地“乘风破浪”,实属不易。因为疫情影响,上海有部分防汛工程进度延后,例行防汛演练也有一定滞后,令今年防汛更添压力。这样的情况下,“尽人事”把“天灾”带来的冲击和损失降低,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这次集中降水来临前,上海保持高度警醒,启动今年最高等级防汛防台应急响应,各级气象防汛等相关部门彻夜待命,在部分路段出现积水后,迅速调配资源及时处置。

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充足的应急准备,得益于各个环节高效动员、相互配合。但只有平时功夫够深,极端情况下才能有效应对。

去年汛期之后,全市防汛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基层管理进行了全面升级。市、区、各成员单位的防汛责任人改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市防汛办的日常工作由水务局承担,应急局做好应急抢险和社会面动员的“加法”。牵头部门力度更大,城市管理专业性更强。同时,上海首次建立第三方隐患排查机制,对不易觉察的城市敏感点、脆弱点反复排查。针对去年台风“利奇马”暴露的积水问题,用一年时间对358个小区、14座下立交、41条道路积水问题进行整改,用绣花功夫不断“补短板”……正是这些具体而细微的调整优化,让此次防汛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场有准备之仗。

一次考验过关,我们可以欣慰,但绝不能松懈。各类极端天气和安全风险,还会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超大型城市的“乘风破浪”也没有终点,风险防范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客观地说,这次暴雨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由于小时雨强过大,部分道路、下立交和建筑的排水标准难以荷载,导致积水。这些都要求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和理念,不断完善防汛防台体系。

城市的建设和治理水平,必须跟得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一场大考之后,我们要更紧迫地进行总结反思,想一想这座城市还有多少待补的短板,多少可提升的空间,防汛体系完善能不能更加主动,城市运行能不能预留更多“安全空间”。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需要各级部门的预见和魄力。

防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复杂任务多、专业门槛高,要攻克的难点还有很多。以硬件设施为例,排水管道和泵站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大量协调工作,有的耗时甚长。上海大部分地区的排水标准还是“一年一遇”,最新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这需要各级部门跨前一步,在机制体制上创新突破,保证足够投入,合力把体系建强。

当然,作为系统性问题,防汛防台不能只靠政府作为,还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牢固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比如主动清理阳台隐患点防止高空坠物等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往往能为极端天气下的城市安全排除一个“大隐患”。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