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他在手术前的病床上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撰文怀念作家李迪
分享至:
 (12)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0-07-06 10:09
摘要:那团火,不会熄灭

作家李迪的纪实文学《永和人家的故事》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遗憾的是,李迪已再听不到读者的反响。6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李迪与读者永别。

“李迪去世,我感到震惊、痛惜。前一段时间,我得知他住院了,病得很重,即使在那时,我也不曾想过会有最严重的结果。李迪七十一岁了,但在我的印象里,他与迟暮衰老无关,他永远活力充沛,永远谈笑风生,永远激情澎湃,他好像永远穿着一件大红上衣,他真是一团火,跃动着、燃烧着,给这个世界送来热量和温暖。这样一个人,我想,他是累了,他需要休息、需要调整。我没有想到,最终传来的竟是这样的消息,他竟走了,那团火,熄灭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怀念李迪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李迪,1950年1月29日生于北京,当过知青当过兵。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写作出版《野蜂出没的山谷》《枪从背后打来》《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乐》《宣传队》《凌晨探案》《004号水井房》《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加油站的故事》等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三十余部。他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傍晚敲门的女人》相继在俄国、法国、韩国出版,开创了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之先河。近年来,李迪以旺盛的创作精力持续写作,每年均有作品发表于重要报刊和杂志。这些作品是他与奋斗在基层不同岗位的普通人掏心窝子相互帮助的结果,也是李迪创作理念的体现。

为完成纪实文学《永和人家的故事》,李迪五去永和。这个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的小县城,只有一条马路穿城而过,从这头走到那头,只需要十五分钟。但就在这个一眼差不多能望见全貌的“山沟沟”,李迪转田间、探枣林,打捞出了一个个朴实又打动人心、充满力量的“过好日子”的故事。

在25位参与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作家中,李迪是最年长的一位。2019年11月10日至20日,他前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的十八洞村蹲点采访创作。为了方便挨家挨户走访,李迪婉拒请他住在县城或镇上的建议,坚持住在村口一家没有卫生间的吊脚楼客栈中。十八洞村一共有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和当戎寨四个苗族村寨,每个自然寨之间的距离将近5公里。李迪的采访对象分布在不同的村寨,往返每个寨子都要翻山越岭。冒着毛毛细雨爬上爬下,走石板路,上台阶、下陡坡,行走在深秋湿冷的十八洞村,逮着谁就坐下来听对方说村里的人和事,李迪热情、朴实、真诚而接地气的采访方式,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都说:“村里来了个李老师。”为什么“李老师”这么有名气?因为他不仅仅是在采访,他是在帮村民卖菜吆喝、帮村民准备晚饭、陪着村民种地聊天,他和采访对象成为好友,认真启发和倾听这些并不健谈的村民讲故事……

“这些年来,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从公安一线到边地加油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湘西苗寨,烈日骄阳、风霜雨雪,李迪走过了很多地方,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心入情入,是全身心地扑进了人民生活的海洋。时至今日,那些公安干警、那些工人农民,提起李迪,都是那么亲切,干警们叫他‘老李’,村民们叫他‘李老师’,我也有过农村经历,我知道,当村里人叫你一声‘老师’时,这包含着沉甸甸的信任和敬重。对李迪来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李迪和他们成为了贴心人。他的作品是质朴的,没有华丽的修辞,他努力写出人民心里的话,他的风格温暖明亮,他的态度情深意长,这在根本上源于他对人民群众深切的情感认同。”铁凝写道,“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广袤的大地与奋进的人民,感受到在一个一个人物身上、一个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劳动者身上那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这样一个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是人民的歌者。”

这次在湘西苗寨的采访诱发了李迪的旧疾,但他仍坚持超负荷完成了采访任务。回到北京后,李迪卧床静养两月有余,无法行走,无法坐立。在病床上的他始终惦记着写作。今年3月底,李迪的病情刚有好转,立即着手创作十八洞村的报告文学作品,计划写关于十八个人物的十八篇故事。帮助李迪进行书稿审改校对的群众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国强回忆,3月30日到5月25日,李迪拖着病体,甚至是在手术前的病床上艰难地完成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故事的第一篇完成于4月4日,完成第四篇后,李迪已经没有力气在写完以后再细读修改一遍了。最后的五篇故事是在速记员的帮助下,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成文稿,经由李国强编改再交付李迪审校。住院期间,李迪还曾通过微信,通过十八洞村村主任的手机,在病床上与受访村民视频谈心,进一步丰富、完善及核实有关的访谈素材。

“在身体已经严重衰弱的情况下,李迪在病榻上奋力写完了他的最后一本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支持着他的,是一个战士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澎湃激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景的信念和承担。”铁凝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根本道路,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条道路上,李迪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题图:李迪(左)在十八洞村采访
图片来源:文艺报 文学报 作家出版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