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毛主席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什么长征被称为“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宇(徐蓓 整理) 2020-07-03 06:43
摘要:从头到尾完整的长征路,我徒步走过12次。每一次重走长征路,我的心里都感到澎湃激荡,充满了对先辈们的无比崇拜和敬仰。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为什么重走长征路经久不衰?为什么长征故事总为人们津津乐道?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军史专家陈宇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以《来自长征路上的考察报告》为题,为我们重温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故事以及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中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长征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事件。长征,确实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一部讲不完的故事。

我认为,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未来的武器越来越先进,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发达, 25000里的距离如果坐高铁的话,几天就可以到达。所以说,战争形势变了,将来不太可能再有长征这样的历史事件了。

长征在当时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它是英雄史诗,是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丰碑。我作为一个军人,从头到尾完整的长征路,我徒步走过12次。为了写长征史,我也经常到湘江边、去瑞金等地考察。每一次重走长征路,我的心里都感到澎湃激荡,充满了对先辈们的无比崇拜和敬仰。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长征的确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坚持下来的。更何况,当时的红军还面临着几座“大山”:一是敌军,二是大自然,三是党内斗争。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红军能够突围成功,取得长征的胜利,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2006年7月,我作为顾问、策划和副总指挥,带领30多位新中国开国元勋的子女亲属沿着父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体味当年艰苦的革命风云。这一活动跨越了11个省区,历时月余,参加者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博古、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赓、粟裕、张云逸等中共领导人与著名红军将帅的后代。我们一路沿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从福建的宁化出发,走湘江,进遵义,过娄山关、金沙江、大渡河,经过雪山、草地、腊子口,到达甘肃会宁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地,最后进入陕甘宁边区,终点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

当时,我们走到广西湘江边的时候,举行了隆重庄严的祭江仪式。我记得,这些开国元勋的子女亲属,他们的平均年龄有60多岁,其中年纪最大的是朱德元帅的女婿刘铮老人,当年已经79岁了。因为祭江仪式需要长时间站在户外,我就劝老人不要参加了,但是他表示自己非去不可。

第二天的祭江仪式非常顺利,彭德怀元帅的侄女彭钢、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和黄克诚大将的女儿黄梅三位大姐作为代表,带领大家向着湘江,洒了几坛当地的老酒,并撒下菊花花瓣,以祭奠先烈。没想到,整个活动结束后,彭钢大姐走过来对我说:今天往湘江里撒的菊花都撒错了,为什么撒的菊花都是红色的?我一下子就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我当即查看了活动的录像,发现向江中撒的菊花全是黄色的。那么为什么彭钢大姐会认为撒的菊花都是红色的呢?后来,左太北大姐告诉我,她的父亲左权将军牺牲的时候她还很小,她是在彭德怀元帅家里长大的,她曾经听彭元帅亲口讲过湘江战役的惨烈故事。从小,在她们的印象中,湘江就是一片血红色的。

长征期间,规模较大的战役战斗有600余次,但若问哪一场战斗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那一定非湘江战役莫属。湘江战役的地点位于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当时有三个主战场,也就是全州的脚山铺、灌阳的新圩和兴安的光华铺。

根据军史专家的研究,红军在这里一共损失了约3万人。当地老百姓曾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就是因为在那场战役过后,当时的湘江上一片血红。在这里,红军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没,殿后的红8军团不复存在。

湘江战役使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广大干部和战士的不满达到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正是湘江战役的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转折。所以说,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一场战斗。

『“红军师长埋宝藏”的故事』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湘江战役之后。

2006年我带着开国元勋子女亲属来到湘江边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当地老百姓流传的一个传说。当地有个歌谣,里面唱道:“六担银圆三担枪,红军师长埋宝藏。”说的是在湘江边上,曾经有个红军收容师师长埋了6担银圆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红军收容师这个概念,而且还有人说,这个红军师长是山东人。我自己也是山东人,于是就对这个故事有了兴趣。

十多年来,在对湘江战役的历史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的过程中,我终于找到了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

他叫乔明增,是山东肥城人,红五军团34师的一名战士。红五军团34师被称为“绝命后卫师”,在湘江战役中负责殿后任务。该师经过七昼夜血战,光荣地完成了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的任务,但全师6000多名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绞肠自杀,壮烈就义。当时,有一些红军战士在灌阳、新圩一带失散,乔明增临危受命,潜伏在灌阳县文市镇清塘村塘尾巴屯(现属玉溪村),负责收容失散的红军、保管红军财物。

这位红军战士非常忠于职守,他把银圆就地埋了起来。当时的一箩筐银圆有多少呢?大约有5000块,一担就是10000块银圆。我查一下当地的档案,当时一块银圆能买8头牛,显然这是一笔巨款。

乔明增当时借住在村民文永遂家,他自己开荒种地,种了两亩荞麦。据说第二年大旱,其他地方没收成,只有他的地里有收成。这块地就叫作“乔明地”,也叫“明增地”。我去过多次,有时找不到路,只要问老百姓“乔明地怎么走”,老百姓都知道。

那一年,灾荒又遇到瘟疫,死人无数,当地老百姓就劝乔明增把银圆挖出来救急。一开始,因为看见农民太苦了,乔明增答应挖一点银圆出来救急,但后来发现动静太大,他推说自己记不清了,没有继续挖银圆。但很快走漏了风声,国民党派人来抓他,他不得不逃回老家山东。

他一路要饭,整整走了7个月时间,才回到家里。回家后,他立即给文永遂写了一封信,说这些银圆不能挖。他在信中说:“这些银圆是用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我们个人不能拿。拿了就是犯罪,对你们也是不利的。你们拿到银圆后会买地,就会成为新的地主,就会转变成为革命的对象。所以,不能挖这些银圆。我们的革命事业一定能成功,等革命成功后,我们再共同把这些银圆交给上级党组织。”

如果没有这封信,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乔明增。因为回到山东后,他重新入伍,重新入党,最后于1940年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时年27岁。

我越是发掘乔明增的故事,越是被这些故事所打动。乔明增临走的时候,村民文永遂的老婆送了他两斤炒米。炒米是灌阳的土特产,是用糯米做的,而那个时候是灾年,两斤炒米无疑是很珍贵的。但更感人的是,乔明增逃荒7个月回到山东,这两斤炒米一粒没动。他历经千辛万苦,为的是把这两斤炒米带回老家,孝敬给老母亲。因为他早年突然参军,一走就是8年,所以他赶回家是为了尽孝。

乔明增后来被安葬在山东肥城县乔庄村村口的烈士墓园里。他壮烈牺牲后,他的父亲跑了100公里路,去把他的尸骨背回家里埋葬。他们家共有子女9人,是一个革命大家庭。

“红军师长埋宝藏”的故事,是漫漫长征路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缩影。

长征精神在湘江战役中的核心体现就是两个字———“忠诚”,誓死保卫党中央,誓死忠诚革命。而乔明增的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忠孝两全、革命到底,正是体现了他对党的无比忠诚。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学习长征精神』

我走过很多次长征路,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雪山和草地。

红军翻过的大雪山很多,最难爬的是夹金山和玉龙雪山。爬雪山比想象中难得多。实际上,到了雪山上以后,因为缺氧的缘故,人的耳朵常常会失聪,有时还会隐约听到一个遥远的声音传入耳际,那是一种濒临死亡的呼唤。我亲身经历过几次。在那种情况下,你一定要用毅力挺过去。

过草地则更是一段艰难的“魔鬼旅程”。大多数人重走长征路,走的都是草地的边缘,几乎没有人和当年的红军一样,从草地中间的沼泽地穿越过去。2012年,“穿越草地北上”考察队首次完成了对这条道路的徒步考察,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川西北草地是当年红军吃苦最多、因环境恶劣牺牲最多的地段。由于红军匮乏的物质条件和草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在1935年、1936年的草地行军中,有10000多名红军英烈长眠于水草地。

我们从松潘县城出发,进入毛儿盖地区。毫不夸张地说,过草地,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草地上气候多变,旷野中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遮蔽,命运只能交给老天安排,一个闪电、一阵疾风、一汪水坑,甚至一粒冰雹,都可以让人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你一踏入泥沼地,只感到刺骨的冰冷,有时候泥沼一下子就没过了膝盖,根本就迈不开腿。我们穿着整齐的装备,都感受到了随时倒在草地上的危险;而当年,饥饿、寒冷、缺氧、死亡,如影相随困扰着那些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可见当年红军因寒冷、体弱而牺牲的人数占有很大比例。

草地上没有路,仅有一个大致的方向。这里没有任何通信信号,也没有任何导航信息。为了跨越溪流沟坎,走着走着就会偏离大方向,这就是迷路了,像传说的“鬼打墙”一样又走回到了原地。有好几次,我们发现自己在草地上迷路了,不得不返身重走一遍。有时候看着天色渐渐暗下来,心里就更加发毛,想想要是走不出去,就只能在草地里过夜了。没想到,过草地是如此布满危险!因为身临其境,所以我们才真正体味到了当年红军所经历的那些艰难困苦。 

经常有人问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学习长征精神?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首先我想提一个建议,如果你是一个有理想、有志向、肯吃苦的年轻人,你应该走一走长征路。重走长征路可以有很多方式,最好是徒步走一段,当然也可以坐车体验一下。但是无论如何,走过长征路和没有走过长征路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还曾经设想,让全国的学校都组织学生们来重走长征路。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带着孩子一起走长征路,回来后都说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二是能够磨炼意志。在长征的艰苦岁月中,红军战士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重走长征路,也需要无比的勇气和毅力,这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精神意志的考验。

如果说,重走长征路是在行动上体验长征的艰苦,那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思想上学习长征精神。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还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前辈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写就的诗篇,我认为,长征精神的核心就是“坚持、牺牲、求实、团结、吃苦”。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作为一剂精神燃料,继承红军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

长征不只是一条路、一群人,而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当今,在未来,只要有困难在,长征精神就会激励着我们,斗志昂扬,无坚不摧,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提供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军史专家陈宇在演讲中。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