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长三角了不起,改革创新从不停歇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鸿召 2020-06-30 19:08
摘要:当下的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需要想象力、创造力。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村改革,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四十多年的长三角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没有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就没有长三角现代化的昨天和今天,没有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就没有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和明天。

改革创新驱动长三角现代化发展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锡常地区率先在农村社队集体副业基础上,利用毗邻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的地缘优势,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苏锡常到整个苏南地区,蔓延到苏中、浙北,以及浙东、皖东地区,逐步形成长三角乡镇企业蔚然成风的局面。理论界经过实地调研,将这种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概括为“苏南模式”,在长三角地区闯出了我国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一条成功有效路径。

相对而言,温州地区山多地少,可利用资源少,国家投资少,道路交通条件差。温州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闯出一条披荆斩棘的改革创新路。以家庭工厂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下,探索出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路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温州模式”。1982年温州市在册个体工商户超过10万家,约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1983年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开业,成为全国第一个专业小商品市场。

建立在家庭工业,民营经济基础上的小商品市场,从浙南温州到浙中义乌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义乌人从“鸡毛换糖”起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突破僵化守旧的观念束缚,以“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商业经济发展格局,创造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影响最广泛的小商品国际大市场。

1990年4月,国家正式宣布浦东开发,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在苏浙地区经济发展春潮涌动,千帆竞发之际,上海改革创新,奋勇直追,后来居上。当年位于浦东大道141号的新区管委会食堂里,悬挂着“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的标语,每天提醒着建设者们“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目标。无论是“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开发模式,还是“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以及“证照分离”“负面清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服务模式,“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发展速度,都浸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时代精神。

市场机制促进长三角联动效应

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天地相通,风俗人情相融。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更加促进了长三角联动发展效应。

在1995年我国开始双休日之前的大约十几年时间里,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带来上海国有企业的“星期六工程师”现象。当星期六还是工作日的傍晚下班时间,上海国有企业部分身怀绝技或有一技之长的工程师们,悄悄地直奔火车站或汽车站,连夜赶赴苏南和长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以技术技能或发明专利,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开发,从中获得劳务报酬和技术红利。经济利益的杠杆不仅刺激了技术流转,发明创造,而且加快了人们思想观念更新,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

浦东开发开放点亮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龙眼,舞动了长江经济带的龙头。1990年8月,在国家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战略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安徽省率先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重大决策,以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的集资形式,在陆家嘴投资建设裕安大厦,作为安徽在浦东的经济活动中心,世界了解安徽的窗口,安徽走向世界的桥梁。此举带动全国其他省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浦东新区的政策优势,走联动发展、区港联动、借船出海的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整体化升级改造、提质增效的创新道路。

当下的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需要想象力、创造力。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只有充分发挥敢闯敢创的改革创新精神,才能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前,穿越艰难险阻,开创新境界。

(作者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