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四史学习教育之新中国史|新中国的科技辉煌是如何铸就的
分享至:
 (2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宁薛平 2020-06-26 06:44
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5000年,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近代的中国,科技事业一度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949年后的中国,重启华夏儿女的智慧,科技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担历史重任,给我们民族以自信,坚持走自己的科创之路。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向科学进军”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保卫国家安全、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重要使命。

194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以国家科学研究为目标的最高科学机关。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标志着中国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海外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们,怀揣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回归祖国,积极投入祖国科创之路建设中,开创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纪元。

1956年1月,毛泽东指出: “我们国家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并进一步强调“从巩固国防安全角度,提出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要想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同年,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大力发展国家科技事业,并制定了首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发展愿景规划》,将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精尖端科技放在了首要位置。

1958年6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成为国际上第4个拥有氢弹的国家,标志着我国核武器发展进入新阶段。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国防科技成就为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了辉煌伟业。

生物科学领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实验成功,使中国成为首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对我国基础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学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和影响。1973年,袁隆平教授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从此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为粮食面积增产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亩产量,使得解决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指日可待。

50年代的高校西迁,60年代的“三线建设”,多少中华儿女怀揣赤字之心,泪洒祖国最需要的艰苦之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之春

“文革”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伤痕累累。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把“尽快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1985年,邓小平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1988年,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论断精辟的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

1985年3月,党中央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3月,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前沿的“863计划”开始实施,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以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此迅速发展壮大。

1977年的5月,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强调人才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恢复“高考制度”是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人才战略部署,为推进科学技术力量培养和储备科技人才。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开启了中国“精英教育”的新阶段,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教育为本 科教兴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

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创新”。1999年8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被确立为中国科技跨世纪的战略目标。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992年,中国正式启动实施了载人航天工程。一方面我国持续发展精尖端技术,另一方面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除了大量引进外资,国内高科技企业亦再次迅速崛起,其中不乏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国内优质科创企业涌现。“孔雀东南飞”,深圳已然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高科技企业及人才集聚地。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这次大会明确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关键期,党中央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并将其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既是历史的传承和延伸,也是时代的发展和突破。

2000年6月,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只“克隆羊”诞生,表明中国科学家掌握了体细胞克隆的尖端技术。2002年,“神舟”号飞船先后四次成功进行无人飞行实验,同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飞入太空并顺利返回地球,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聂海胜、费俊龙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至此,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无论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计算机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梦——科创强国梦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同年,党中央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科技强国之梦。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关于同意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复函》。4月,国务院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赋予上海重大历史使命。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着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速推进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学新发现的战略高地:一是全力打造重点领域的国家实验室;二是更好地发挥大科学设施(目前已有14个)支撑引领作用,为国家中长期大科学设施“储备库”提供支撑。国家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至2018年,北京科创中心建设224项重点项目和任务完成率达9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创历史新高,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27.4亿元。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并出台了“科创22条”。为创新型国家探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蓝图随即掀开了面纱。2018年,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已成功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大科学设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回顾过去,科技立国,给民族以自信;展望未来,科创驱动,必将托起我们的强国梦想!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单位: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