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互联网医疗迎来政策红利期,长三角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如何趁势而为?
分享至:
 (29)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于广军 石晶金 2020-06-11 06:31
摘要:互联网医疗的建立和健全,或许是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在区域联动方面,长三角有基础也有条件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在区域医疗服务协同发展上,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长三角医疗服务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推动长三角区域医疗服务协同发展,不仅能够直接提升长三角地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定居和服务长三角,还可以优化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城市群承担巨型城市的功能,有效化解超大城市病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难题,避免医疗资源过于向超大城市集中,健全全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如何充分利用和整合三省一市的医疗资源,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医疗的建立和健全,或许是推进医疗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基建为互联网医疗注入“新引擎”

信息化与区域协作是推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切实推进离不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保障。以往,受限于医院资金投入有限和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基层医疗机构难以负担搭建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费用,导致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难以实现。

“新基建”的政策部署,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长三角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彻底打破地域屏障和信息孤岛,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诊疗信息、影像及检验资料的互联互通。医疗卫生新基建将为长三角医疗协同发展带来突破性的推动力,为打造医疗数字长三角注入“新引擎”。互联网医疗的建立,还应注重提升医疗信息化内涵建设,探索建立医疗信息长三角一体化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数据安全、隐私信息保护、信息共享等基础标准,保证长三角医疗卫生信息有效共享。

互联网医疗开辟长三角互联互通“新路径”

长三角地区已实现交通上的跨行政区域互联互通,而互联网医疗凭借其实时性、便捷性和经济性优势,也开辟出一条“看不见”的高速公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有效推动长三角医疗资源自由流动,缓解区域内医疗资源地理分布不均的现状,提升区域医疗卫生一体化程度,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疫情期间,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在线咨询、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应用场景,深刻改变了患者传统的就医模式,不仅避免人员聚集交叉感染,而且优化再造业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线下医疗资源延伸到线上,拓展了医疗服务空间与服务范围,方便患者足不出户地享受到同质化医疗服务。疫情发生后,国家多部门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政策和指导文件,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政策红利期。互联网医疗在后疫情时代将迎来发展契机,与医联体相结合、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将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互联网医疗为共享高质量公共服务提供“新模式”

长三角医疗协同发展需要“两头”兼顾、“双向”整合。

从纵向整合上看,应探索跨区域医联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模式,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接收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护理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三级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开展医学教育培训、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

从横向整合上看,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学中心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以临床专科建设为抓手,以远程会诊为手段,有效解决区域内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减少患者异地就医,促进所在区域临床诊治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互联网+医联体”模式,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区域内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进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看病接诊效率。

坚持以人才资源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推荐骨干医师到长三角地区标杆医院进修培训,推荐医院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长三角区域医疗服务先进地区交流任职。此外,通过举办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研讨交流活动,加强长三角区域健康智库建设与多中心临床研究,为本地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卫生人才,提高对区域医疗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率。

互联网医疗推动医保异地结算实现“云办理”

近年来,长三角跨区域社会保障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三省一市的参保患者已实现线下异地医保结算,但手续及流程复杂漫长。此外,现阶段存在不同地区医疗保障水平不一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用药目录不一致、医保卡结算时限不统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配置不全等情况,无法保证下转患者用药的延续性,成为双向转诊难以推动的原因之一。

本次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对接医保的进度,已初步实现本地医保在线支付。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四川、广东等地区将定点医疗机构的常见病、慢性病的线上复诊以及线上购药纳入医保。由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统一签发的全国医保电子凭证现已正式上线,未来医保异地结算流畅便捷度将逐步提高。山东、福建、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已实现用医保码扫码买药,支持此项功能的药店医院突破一万家。近期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机制和医保支付政策正在逐步明确中。实现医保异地结算无疑是促进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动的积极姿态,也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路径。

互联网医疗背景下长三角医疗服务协同的发展之策

互联网医疗作为新业态,在政策监管、诊疗模式、运营模式、医生行为和患者管理等方面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有很大区别,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难点和痛点。对此,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持续推动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跨区域医疗服务协同。

一是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目前,迫切需要实现医师电子化注册、区域化注册,从本地医疗机构注册扩展到长三角区域内注册,突破行政区域管辖限制。多点执业是根据新医改要求提出的一项探索性举措,有助于盘活医疗资源,让各类医院良性竞争。实施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是推动医保支付改革。建议推行异地医保线上支付,统一优化结算平台软硬件建设,打通互联网医疗“最后一公里”,形成有序的长三角区域内的转诊异地医保结算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对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杠杆作用,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推进以医联体为单元实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结余的医疗收入可用于开展业务工作和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使各成员医院成为“风险共担,赢利共享”利益共同体,从而激发双向转诊和自觉控费的内生动力,引导医联体内各医院主动规范诊疗行为。

三是推进电子处方跨区域流通。建议搭建长三角区域药事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区域内用药目录衔接、采购数据共享、处方自由流动、一体化配送支付等功能。最终实现复诊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开具电子处方,药品直接物流配送到家或者在家附近药店自提,满足长三角复诊病人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四是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医疗协同发展不仅促使合适的机构提供合适的服务,更强调机构间的合作。应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协同发展要求的薪酬制度,逐步提高医疗服务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补偿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价值,调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积极性。给予公立医院在医疗定价方面适当的自主权,实现对各方的激励。医务人员薪酬的支付标准取决于以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制定标准化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单病种质控标准,对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最终实现区域内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升。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医疗信息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