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大学毕业四年后,他辞了大家眼里的好工作,带上妻子干农业
分享至:
 (5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20-06-08 07:48
摘要:高斌磊说:“我喜欢农村。”

上海灿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是1988年出生的高斌磊。30岁出头的年纪做农民,在上海农村非常少见,因为大部分在田里干活的农民都在70岁左右。可高斌磊已是从业三年多的“老农民”:皮肤晒得黝黑,对自己种植的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早已了然于胸。

高斌磊还有很多“别人眼里”的“不可思议”:他是大学生,毕业后参加了“三支一扶”的支农队伍,之后考上了事业单位,可工作四年后辞职回村,在田里耕耘。

面对不解,高斌磊只说了一句话:我喜欢农村。

辞掉稳定工作,回乡种田

高斌磊是上海金山区金山卫镇横召村人。从小在农村成长,高斌磊见惯了父辈在田间耕作的样子,对土地的感情很深厚。大学毕业后,他如愿加入“三支一扶”队伍,成为农技站的一员,与农业打起了交道。两年的“三支一扶”期满后,他顺利考上了事业单位的工作。

然而,因为对农村充满感情,高斌磊想带领乡亲们致富,又看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感觉干农业有奔头,于是毅然辞去事业单位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种田。

辞职种田,高斌磊的父母一开始并不理解,可最后拗不过他,嘴上抱怨着“好好的工作为什么辞掉”,实际行动却表示了支持——下地帮着儿子种田,手把手传授经验。

高妈妈戴着农村常见的斗笠、袖套,麻利地摘下当季成熟的水果玉米,“做农民要能吃苦,现在的孩子,能吃苦吗?”高斌磊也承认,母亲很厉害,“我妈在田里,一个人干的活可以抵三个我,多亏了她!”不过,高妈妈望着儿子的目光里还是有很多赞许,“说干农业就真的干了,不会的地方愿意学,能下地。”

合作社吸引了市民前来钓小龙虾,感受田间野趣(范晓琴 摄)

“让传统农业变一变”

高斌磊学的不仅仅是种地的技术,更有自己的想法:“年轻人做农业,肯定和父辈有些不同,希望让传统农业变一变。”

最重要的变化是选择优质的品种,走精品农业路线。2017年刚辞职回村时,高斌磊选择种水稻。在上海,水稻种植技术成熟,加上政府支持,很适合他这样的农业“新手”。种了一年水稻,摸清了农作物的基本习性,也更了解了农村现状和市场情况,他动起了心思:种水稻的人不少,如果只是种水稻,缺少市场竞争力,我是年轻人,如果和普通农民一样,继续从事传统农业,无法为农村带来改变,如何才能种出不同,提高农民的收入呢?怎么种出不同?

思来想去,高斌磊决定增加品种,拓展客源,提高合作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金山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如果能种出精品,那么不论是打响合作社的品牌还是增加家庭收入,都有帮助。”

经过仔细比较,高斌磊为合作社新增了小皇冠西瓜、水果玉米、哈密瓜等瓜果,并根据不同农作物的成熟季节,排定了生产周期:

1月中旬进行瓜果和玉米的育苗工作;到了2月底3月初的时候进行移栽;之后的3月到5月中旬进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到了5月中旬,水果玉米、西瓜、哈密瓜依次成熟,可以一直供应到6月底;而从5月起就要忙水稻种植,等到了9月国庆稻就成熟了;8月初还要进行秋季水果玉米和哈密瓜的种植,等到了10月初秋季的水果玉米和哈密瓜又成熟了,到了10月底,玉米和西瓜差不多结束了,就要开始大批量的收割稻谷,为接下来的卖大米做准备,大米卖到3月多的时候又要开始忙瓜果和玉米的精细管理了。

“你看,这样土地利用率比较高,农民也不会‘忙的时候忙,闲的时候闲’,一年四季都有产品上市,收入也能保证。”

新增了品种,高斌磊自然更忙,学技术是免不了的,好在不仅有农业专家的指导,周围大农户也很支持他这个后生,遇到问题向他们求教,总能得到解答。“不过,真要种得好,还是得靠自己多琢磨。农业很讲究‘手势’,一点点偏差就可能种出不一样的味道。”

自然熟的哈蜜瓜

今年新种下的哈密瓜快成熟了,高斌磊招呼记者参观:“你看,长得还不错吧?上海市场上不少哈密瓜都是从南方运来的,为了保鲜,还没成熟就摘下来。但我们自己种的能做到藤上自然熟,口感与那种长途运输和保存的大不一样。”从合作社增种瓜果后,他发现精品农业在城市里有奔头:普通玉米按重量卖,每500克才几元钱;而水果玉米按个卖,每只8元钱,只因它比西瓜还甜,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所以,我们要种自然熟的哈密瓜,相信优质优价的产品在上海市场走得通。”

夫唱妇随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高斌磊做农业还有一个贤内助,比他小两岁的妻子范晓琴。

范晓琴是高斌磊的大学师妹,在同一社团相识相恋,毕业后来上海做了“金山媳妇”。虽然在镇上找了一份工作,但范晓琴差不多每天都会来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走一走,帮一把。给瓜果授粉、检查大棚设施等,都不在话下,“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会帮着父母做农活。所以他说要做农业,我很理解这种感情,支持他。”

两个年轻人都对农业有感情,一边延续父辈的实践经验,种好稻、种好瓜;另一边也加入了很多年轻人有的想法:他们为合作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微店、淘宝店,夫妻俩还在朋友圈吆喝自家农产品。

公众号的文案、照片都是范晓琴制作的。“太太比我厉害,营销做得好,最近还读出了复旦大学的在职硕士。”望着妻子,高斌磊满眼笑意。“他才厉害,里里外外都靠他一个人张罗,没有一天能闲下来。”范晓琴也忍不住夸奖高斌磊。

夫妻俩计算过,虽然精品农业的收入尚可,但农民的收入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仍有差别,“可是,总要有人干农业,而且只有年轻人干了,才能推动农业有变化。”

为了保证品质,每株水果玉米上只保留一个

眼下,合作社的种植思路已经变了,销售方式也在变。通过小夫妻的“朋友圈营销”和网店销售,合作社已经积累了不少回头客,目前企业团购、基地直销和线上销售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这比普通农民坐等采购商上门,要强太多了。”

不过,这还不是夫妻俩的最终目标。如今,规模化的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可在生产实际中,中小规模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还将长期存在,这些合作社怎么发展?所以,高斌磊有个心愿,是探索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农村的人工费越来越高,愿意下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提高农民收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推动机械化、信息化的种植方式肯定是大势所趋。还有,互联网与农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希望有一天,我的尝试能带动周围更多的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做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高斌磊和范晓琴的大儿子尝鲜今年的哈蜜瓜(范晓琴 摄)

每天下班回家后,范晓琴来田里时,往往会带着两个儿子。5岁的大儿子跑进玉米田,掰下一个水果玉米,剥去苞叶就吃;不到3岁的小儿子跟着哥哥,也好奇地东摸摸西拽拽。忙农活的范晓琴很喜欢这样的场景,“孩子们能在田间成长,能随手摘着瓜果吃,就像我和高斌磊小时候一样,真好。”

栏目主编:刘锟
题图为高斌磊和范晓琴夫妇在哈密瓜地里。
本文照片除标注外,均由任翀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