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上海专家热议: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公共卫生科研
分享至:
 (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黄海华 2020-06-06 20:28
摘要:上海市科委将“上下联动”“前后联动”“医学研用协作”“国际国内联动”等创新工作机制以及“赛马制”等创新做法优化固化。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的科研人员迅速行动起来。上海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作为双组长部门,组建上海科技攻关工作组,已在临床诊治、检测试剂、医疗器械、疫苗、药物、病原学、流行病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

此次疫情防控,也反映出上海公共卫生体系的科技支撑工作存在一些短板。如何补长短板、强化优势?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政府部门、智库专家和科研人员。

固化战时机制,促进科卫协同

新型举国体制,是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的一个热词。在卫生健康领域,如何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市科委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根据上海“公共卫生20条”要求,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将“上下联动”“前后联动”“医学研用协作”“国际国内联动”等创新工作机制以及“赛马制”等创新做法优化固化,围绕上海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断加强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

所谓“上下联动”,是指上海有关部门密切对接国家卫生健康、科技、药监等部委,落实国家要求、报告地方情况、争取国家资源、贡献上海力量。“比如在上海疫苗研发中,我们商请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协调国家林业草原局等部门,上下联动,解决了亟需的实验动物食蟹猴的运输难题。”市科委生物技术和医药处处长曹宏明说。所谓“前后联动”,是指上海专家组密切对接武汉前线,与援鄂的上海医疗队伍开展协同攻关,让新冠肺炎救治“上海方案”在湖北一线推广应用。

“医学研用协作”方面,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促进科技与卫生健康的融合。“在顶层设计上,上海可以为疫情防控的科技支撑提供法治保障,把科技部门的职责写入相关条例,让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疫情监测预警、病原体检测、医疗救治等各个环节。”据介绍,业内正在讨论修改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增加科技支撑内容。

在组织机制上,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组建的上海科技攻关工作组今后可以保留,成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这有利于科技、卫生健康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攻关,让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更快地用于保障人民健康。”石谦说。

“赛马制”也是疫情带来的制度创新,是指对于同一科技计划指南方向的不同技术路线申报项目,择优选取两个以上牵头单位同时支持,待二次评估后择优继续支持。市科委将固化这一做法,优化应急科技攻关的政策供给。

补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平台短板

除了要发挥制度优势,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也是中央近期的决策部署。这方面,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唐宏深有感触:“过去十多年里,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投入向心血管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倾斜,从事病原学、传染病基础研究的队伍在收缩。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平台能力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满足科研机构和基层工作的需求。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布局上,我们对病原基础数据库、生物信息库不够重视。”

以生物安全实验室为例,上海只有4家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P3实验室),在抗新冠病毒疫苗和药物研发中,显得数量不足,导致一些攻毒实验无法快速开展。P3实验室适用于处理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或气溶胶使人传染上严重疾病的致病因子。多位科研人员建议在上海再建设一些P3实验室,还可筹建一家防护级别最高的P4实验室,让上海科研团队足不出“沪”就能开展病毒研究。

又以医疗器械为例,此次全球疫情暴露出国内企业无法制造呼吸机传感器、体外人工膜肺(ECMO)的短板。上海在高端医疗器械和传感器研发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加强这些领域的科研项目布局,推动产学研医合作,争取早日实现一批高端医疗器械及其核心部件的国产化。

让战略科学家参与构建公卫体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是上海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江上舟、严东生、叶叔华等战略科学家,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研方向和高技术产业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主任常静说,“战略科学家拥有宏大视野和战略眼光,能为我们指明未来的科研和产业方向。”

进入新时代,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这类科学家的发现、培养、激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筹建国家实验室、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大科学计划、设立市级重大专项……这些市委市政府支持推动的机构和项目,给潜在的战略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在上海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进程中,可否发挥国家实验室的作用?可否设立市级重大专项?这些决策部署,都需要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参与研究。

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方面,上海也大有可为。常静认为,要发挥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的价值导向作用,基于不同领域需求,优化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使其更有效地激励这类人才的工作发展。在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上,要加强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持续、稳定的机构与能力培育支持,以提升这些领域的科研水平。

记者从市科委获悉,科技人才计划正在向疫情防控科研人才,尤其是作出突出贡献的赴鄂抗疫一线人员倾斜。在2020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中,有4位赴鄂抗疫的科技人员入选。在2020年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中,有20位赴鄂抗疫的科技人员拟入选,目前在公示期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