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破“疫”2020④|在这个街道,调解矛盾的“老娘舅”竟是外国人?
分享至:
 (12)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丹旎 2020-06-04 15:55
摘要:在虹桥街道,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粘合剂”和“老娘舅”角色。
11:29 节目精彩片段

编者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在65万个城乡社区从事着疫情监测、出入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对于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城市而言,社会治理工作如何从疫情防控中积累经验、整合资源,从而推动社区工作的全面进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联合上观新闻“思想汇”栏目等单位联合推出特别专题: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区之治系列大讨论。系列节目围绕五个议题,邀请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属地单位、专家学者等嘉宾,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浦东新区花木街道、闵行区吴泾镇、长宁区虹桥街道和徐汇区天平街道五个社区展开探讨。今天推出第四期在虹桥街道的讨论活动。


辖区内境外居民达2.6万人,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小区外籍居民占比超过50%。这个上海最“国际化”的街道,在境外疫情输入高峰期如何打破文化鸿沟和沟通障碍,顺利落实疫情防控措施?5月29日,在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区之治虹桥街道讨论现场,街道、居委和居民代表齐聚一堂,分享他们的跨文化“融情”故事。

小区居民抗拒外籍居民回家,怎么办?

在虹桥街道古北新苑,居住着大约三分之一的日韩籍人士。海外疫情暴发初期,关于境外返沪人士尚未有明确的隔离规定,本地居民却已纷纷绷紧了神经。

“外国人回来怎么办?会不会有扩散疫情的风险?”荣华三期干事长朱琳萍回忆,当时不少居民忧心忡忡,小区物业和业委会甚至一度达成共识,不允许境外返沪居民进入小区。既要有效防控疫情,又不能将外籍居民拒之门外,矛盾如何调和?

当天上午,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拉上物业、业委会一起坐下来,整整开了三个小时的沟通会。“我们和居民说,虽然他们从外面回来,但是他们其实已经成为邻居很久了,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的朋友回来别人不让进,你怎么想?”

△ 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在讨论现场

以情动人的同时,也要以理服人。“居民最担心的是疫情传播的风险,只要解决了他们所担心的那个点,其实大家还是可以有达成共识的可能。我们整个上午都在谈,居民担心什么?需要物业、居委会做到什么?我们可以办到吗?同时要打电话给街道,请示我们这样做行不行。通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沟通,尽可能打消居民的担忧,另一方面,我们和外国朋友沟通,希望他们回来以后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自我管理,也就是居家隔离,在此期间居委、物业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减少他们生活的不便。”盛弘回忆,在多方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避免了矛盾的发酵。

外国志愿者也来做“老娘舅”

疫情期间,如何让外籍人士理解国内防控要求、配合防控工作?语言和文化的藩篱又该如何跨越?

五金小区物业经理钮伟明坦言,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不同,一些外籍居民最初对隔离措施“有点反感”。为此,街道制作了多种语言的宣传卡片,提供了包括口罩、消毒湿巾等防疫物资在内的“融情包”, 以温情的服务逐步消除误解。“有一位以色列业主,隔离期间我帮他收外卖、快递,有时还帮他打印一些办公需要的文件,十四天过后他说我就是他的哥们、好朋友。”

在虹桥街道,还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粘合剂”和“老娘舅”角色。“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0年了。”文贞善中文流利,是活跃在社区的一名韩国志愿者。疫情期间,从防疫科普材料翻译、 防疫政策解释到社群自发管理,文贞善发挥自己的身份背景和语言优势,在外籍居民和居委会、物业之间居中沟通和调停,极大地消弭了双方可能产生的误解。

△ 韩国志愿者文贞善在讨论现场

“像文先生这样的外国志愿者,在我们社区里是很重要的一个力量。除了韩国朋友,我们还有日本志愿者、意大利志愿者,很多时候外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去沟通,往往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外籍居民产生亲近感。”盛弘说。

香港籍居民方耀民是美丽华物业总经理,在他看来,虹桥街道这个“小联合国”之所以能经受住疫情大考,还依托于多年来建立的“融”工作法基础。他介绍,“融”工作法以公共服务强化情感融合,以品牌活动创造文化融合,以高水平的交流促进价值融合,“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古北国际社区这么多年来遇到过种种跨文化冲突和分歧,但经过几十年的融情工作,终于慢慢打破了坚冰。”

多元化社群在国际化社区中发挥重要作用

疫情过后,国际社区治理还能留下什么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上海市人大代表金缨律师认为,疫情可以成为社区内情感联系的起点,“通过这一次疫情,居民之间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大家在情感上有了更深的联结,未来我们基层工作者、志愿者要共同把这种情感维系下去。如果疫情之后大家又关上门互不认识,那么这种情感的联结就被浪费了。”

△ 嘉宾们在讨论现场

在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黄晓春看来,疫情期间虹桥街道之治有三方面的经验可以延续。

第一,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解决信息不对称是最重要的问题。人越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越会感到恐慌,会把焦虑放大。疫情期间,虹桥街道和外籍居民之间有一个非常好的信息交流,我是一个美国人,你就给我递一份英文的资料,我是日本人你就递了日文资料,很好地解决了不同人群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第二,他们鼓励多元化的社群在社区发挥作用。有研究发现,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出来做工作,老百姓不见得一定听,但如果是社群出来讲,大家就听了,因为老百姓觉得他们离自己的生活更近,更值得信任。”黄晓春指出,文先生这样的外国友人在社区中格外重要:“他们代表着第三方社会性的力量,通过他们独有的方法去沟通、帮助和纾解压力,外籍居民们更容易接受。

最后,虹桥街道在疫情中做到了多层次的公共服务。我们看到政府在做一些托底性、基本性的工作,而业委会、物业公司在提供高标准的服务,还有许多社会组织、志愿者提供个体化、感性的服务——多层次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居民安全感、化解忧虑。”

“我们通过上述这些方法,在一个国际化社区建立起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这是值得在未来延续和推广的。”黄晓春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