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破“疫”2020②|高峰期有1000多人居家隔离,66人的团队如何管好?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丹旎 2020-06-02 17:56
摘要:今天的花木,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10:39 节目精彩片段

编者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在65万个城乡社区从事着疫情监测、出入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对于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城市而言,社会治理工作如何从疫情防控中积累经验、整合资源,从而推动社区工作的全面进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联合上观新闻“思想汇”栏目等单位联合推出特别专题: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区之治系列大讨论。系列节目围绕五个议题,邀请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属地单位、专家学者等嘉宾,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浦东新区花木街道、闵行区吴泾镇、长宁区虹桥街道和徐汇区天平街道五个社区展开探讨。今天推出第二期在花木街道的讨论活动。


辖区面积20.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5万,疫情期间,单日接回境外返沪居民最高纪录166人,高峰期有1159人同时处于居家隔离管理——而街道层面公务员队伍仅有66人。

这组令人惊讶的对比数字来自浦东新区花木街道。66人的管理团队,如何应付疫情防控期间高强度的基层工作任务?工作人员们是不是都成了焦头烂额的“表哥”“表姐”?5月27日,在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区之治花木街道讨论现场,街道工作人员向嘉宾们展示了他们高效作战的“秘密武器”。

数据颗粒精细到楼栋,基层人员“带图作战”

“在花木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我们把居民个人信息全部录入到市民信息系统平台,并且实时维护和更新。”

花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晓山介绍,疫情发生后,街道各居委会深入居民区逐个走访、摸排,把走访中收集的居民信息统合至上述系统,系统进一步将数据在电子地图上可视化呈现。

△ 花木街道城运中心

在城运中心电子大屏上,电子地图以颜色深浅示意各居民区外地返沪人员密集度,楼栋内各户居民的个人信息、是否外地或境外返沪、隔离期进度、党员身份等各类信息一目了然。张晓山介绍,目前系统已实现“一街道一图”“一小区一图”“一楼一图”,数据颗粒度细化到小区内每个楼栋,疫情期间基层人员实现了“带图作战”。

“过去这些信息散落在各种表格、纸质材料里,我们遇到问题只能通过传统办法翻找材料,不仅效率低,而且数据时效性也很成问题。”牡丹社区居民区书记罗恂说,有了大数据平台,居委会对辖区情况就能时时刻刻“了如指掌”。培花社区第九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燕华对此也深有体会:“疫情期间,小区内外地返沪人员、居家隔离人员可能达到上百户,光凭我们记忆难免会有疏忽和遗忘,但疫情防控是容不得一点小差错的,实时更新的数据可以给我提供一个参照和提醒。”

△ 培花社区第九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燕华在讨论现场

曾经不堪重负的“表哥”“表姐”也被大大解放了。“拥有这个数据平台以后,我们上报数据只需要从系统中一键导出,在此基础上简单修改格式就可以了。”社区服务办工作人员黄卉说,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大表姐”,这一系统为她减少了许多重复琐碎的劳动。

后疫情时期,大数据应用还有更多想象力

伴随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基层防控压力也逐渐缓解,这些数据还派得上用场吗?

培花社区主任顾美凤觉得,大数据平台还有更多想象力。她所在的动迁房小区老人、残疾人较多,“有一次,社区里一名老年人在家中摔倒了,志愿者反馈给城运中心后,我们居委会立刻接到通知,第一时间赶去老人家里提供帮助。”在她看来,数据平台能够帮助居民区更好地实行人群分类管理和服务。

当数据体量达到一定规模,社会管理者更能从中排查管理难点、洞察居民需求。上海市政协委员游闽键律师指出,当今社会数据已经和水、石油一样成为战略资源,当数据从各个条线汇集到同一个平台,它将产生巨大的应用空间。例如,体育场馆、学校、医疗服务机构等公共设施,可依据居民需求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布局。“过去政府想做很多事情,但可能匹配不上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大数据能够让政府提供更精准的公共服务,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

△ 上海市政协委员游闽键律师在讨论现场

现场讨论中,许多嘉宾提到了数据的预警作用。花木街道除害站站长李荣宾提醒大家:“这次疫情总会过去,但未来会不会又出现新的传染病呢?大数据能帮助我们对公共卫生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黄卉举出登革热的例子,“夏天蚊虫变多,登革热疫情的防控也很重要。如果数据平台中增加登革热防控的历史点位,我们就能进行更高效的消杀,不需要遍地撒网”。

技术赋能社会治理,但别忽视伦理问题

关于大数据的畅想不断拓展,但有人“泼了冷水”。

“大量数据的搜集,一定会涉及个人信息隐私问题。”游闽键指出:“你们在设计信息系统时,是否考虑过数据的开放和使用权限问题?”对此,花木城运中心数据组工作人员吴玄玉介绍,在权限分发上,系统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划分设计,“街道下各居委会只能看到自己辖区内的数据,纵向上根据数据层级设置了不同级别的账户权限”。与此同时,管理员在系统中的操作均会留痕,以便责任追溯。

个人隐私和数据使用伦理,同样是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黄晓春关注的问题。“信息化背后的法律、伦理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获取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跟哪些人分享?它可以被怎样运用?”黄晓春提醒,如果不处理好大数据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那它在制造辉煌的治理成效的同时,也会存在很多隐忧。

不过,社会治理中一个全新的技术和领域,总要有探路的先行者;而先行者的种种开拓与尝试,反过来又推动了制度规范的完善。“花木街道实践的价值正在于此。”黄晓春说。

在他看来,大数据在新一轮的城市治理中发挥了四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第一,它解决了治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花木街道这么大的范围,传统上靠有限的人力资源,很难面面俱到,信息化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管理者时刻整合资源,及时反馈民众需求,政府部门得以快速反应、高效处理问题。第二,城运中心对整个基层政府运行的流程管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监督和提升作用,它使得行政管理部门的流程迅速优化。第三,在数据平台上,跨部门的信息协同越来越成为可能,甚至商业部门的数据也可以进入我们的治理体系,帮助更好地解决问题。最后,当我们有了海量的数据,我们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尤其是公共资源的配置,就可以做到未雨绸缪、精准布局。

“今天的花木,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黄晓春说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