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面对失控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办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河合隼雄 2020-04-21 20:20
摘要:我们失去了既成的家庭模式,旧的东西不合适,新的东西也不行,正是这种状态才导致了家庭中的真实对决愈演愈烈。

题图:热播剧《都挺好》中展现了中国式家庭中的各种牵绊

当今时代,家庭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是父母错还是孩子错?仅凭这样简单的是非判断,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关系。

《家庭的牵绊——关于家庭关系的思考》的作者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以心理学方面扎实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为我们深层剖析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多子女养育与隔代养育等种种困扰着现代家庭的课题,带领我们寻找走出困境的方向,探索重建家庭关系的可能性。


「“那么好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

家庭内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我们心理治疗师接受了不少这样的咨询。在考察当今日本家庭的存在方式上,此类事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所以我举一个案例来说明(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公开实际案例,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做了变更和抽象化,请大家谅解)。

最初来咨询的是一位母亲,她表情阴郁,看起来很消沉,让人印象深刻。读高二的儿子对她施暴,她为此痛苦不堪。刚开始不太严重,但现在她被儿子打得浑身都是淤青,有时甚至感到自己的生命有危险。

虽然儿子并没有对父亲施暴,可父亲实在看不下去试图保护母亲,儿子在那一瞬间显露了胆怯的神情,但还是冲向了父亲,而父亲马上被他撞飞,躲进了自己的书房。从那以后,儿子的暴力就再也无法停止了。她只好去找老师商量,结果老师并没有轻易相信她的话,“那么好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他认为母亲夸大了事实,所以只能说“让我们再观察一下吧”,于是,束手无策的她来向专家求助。

对父母来说——实际上对他们的儿子也同样——“家”并不是休憩的场所,而是可怕的让人想逃离的地方。

在东京,有专门为躲避丈夫暴力而离家出走的女性们设立的庇护场所。但最近因无法忍受儿子或女儿的暴力而离家出走的人越来越多,有母亲被高中生的女儿打到骨折和脊椎损伤;即使没这般严重,也有中学生把母亲和祖母当成练习职业摔跤的对象踢打,本人可能是在恶作剧,但祖母却十分恐惧,感到生命受到了威胁。

再回到这位母亲的陈述。她说她并没有人们所谓的过度保护,她尽量让孩子自立,而且她认为女性也该自立,所以即使兼职也一直没放弃工作。事实上,儿子也未辜负她的期待,从小就很独立,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成绩优异,不用父母督促就主动学习,完全是一个模范生。然而步入高中后,成绩急剧下降,她很担心,但为了尊重他的自主性而闭口不言,可儿子成绩却一直未见起色。直到有一次,因为看了太久电视,她提醒儿子该学习了,结果儿子用未曾有过的可怕声音说“别管我”,然后猛地推开她的肩膀夺门而出,这就是暴力的开端。她对此困惑不解,为何好儿子变得这般疯狂?

后来,笔者见到了这位少年,他言行十分端正,一开口就深深地道谢“母亲承蒙您的关照了”,让我甚是佩服。难怪高中老师没有把他的家庭暴力当真。那么,为什么好端端的孩子会施暴呢?

「引入了想象中的西方模式,结果导致家庭结构变得异常不安定」

以战败为转折,日本对家庭的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战前的父权家长制主导的大家庭,转变为民主的核心家庭。“先进”的家庭模式对国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每个人都为实现它而持续努力。

作为人们努力的最显著成果,日本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不管核心家庭多么理想,首先都需要居住的地方,孩子为了发挥自主性也渴望拥有自己的房间,这就要求房子足够大,为此家庭的收入也必须增加。社会为了发展,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女性的就业率也提高了,这对于原本就想走出家门自立的女性来说相当于雪中送炭,所有的一切都以进步和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着。

但这里也有一个巨大的陷阱,日本之所以一直以来采用大家族的家庭形态,背后必然有其相应的理由和心理基础,我们无视这一点,只顾趁着经济发展的浪潮,引入了我们想象中的西方模式,结果导致家庭结构变得异常不安定,如同在日本房屋的地基上建造了西洋风格的大厦,我们以为房子已经按照内心期待的“先进”模式搭建完毕时,殊不知早已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若没有思考,就会退回到“还是过去好”的论调中」

近来,与家庭暴力同样严峻的是孩子的自杀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总体数量没有大幅度增加,也不及西方国家那么多,但媒体大规模的报道,正说明孩子的自杀现象深刻地动摇着父母的心(年轻人自杀的高峰是昭和33年,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高峰,不过当时媒体并没有把它当做问题来重视),父母再也无法把它当成事不关己的少数现象了,这凸显了父母内心对育儿的忐忑。

最近,一位高中生杀害祖母后自杀,这个案件就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家庭中弥漫的不安。住在东京世田谷区的某位母亲上班时在电视上看到了这则新闻,一瞬间打了个寒战“不会是我孩子干的吧”。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结果那位朋友竟然和她有相同的感受,她才意识到原来每个家庭都潜在着同样的危险,也就是说,很多父母都在孩子身上感受到一触即发的危机。

那么,和过去相比,家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现在的家庭应该如何存在?即使从现在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答案,因此我们也许有必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父亲、母亲、孩子和彼此的相互关系。这是一项需要耐力的工作,若没有这样的思考过程,我们就会退回到最近教育与育儿评论中经常出现的“还是过去好”的论调中。我们曾肤浅地高举“先进”模式的大旗,最近感受到这种模式的崩坏时,一些教育评论家又开始发表“大家庭才好”“明治的父亲很强”之类的怀旧论调,然而问题绝非如此简单。

确实,过去的家庭也许是休憩的场所,但是对于儿媳妇也是如此吗?为了让大家庭和谐地发挥作用,很多女性付出了泪水和忍耐。泪水和忍耐并非不好,它们也是人生必要的,可把它们都强加于一个人身上,其他人在此之上享受和睦,这并不合理。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家庭的存在方式才在二战后发生了变化。

既然过去和现在的方式都不好,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做?这就是我们如今面临的困境,我们还没有找到可遵循的模式。

「教化孩子的不是父母的“所言”,而是父母的“所行”」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一位男士在成长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他自小家境贫寒,父母严厉且冷淡,他竭力地想逆转人生,他认为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人类总是在某处做着坏事,在这些想法的影响下,他成功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以此累积了财富,他冷酷无情的眼神让人畏惧。

然而,他对待女儿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他无论如何都不想让女儿复制他辛苦的前半生,所以把她当成千金小姐来养育。女儿成绩也不错,越来越让父亲满意,自由自在地长大了。不过上了中学后,女儿在交友方面突然出现状况。她与不良团体交往,不去学校在闹市区游荡,还开始吸烟,学校对此作出提醒,但父亲只是一味地责备妻子没有监督好,却无法对女儿表达不满。

不久后,女儿染指了毒品,且完全不听老师和父母的斥责,不良行为不断升级。一天,女儿趁着父亲独自一人时,走进房间威胁他马上拿出20万元,看着手握菜刀的女儿,父亲瞠目结舌。因为受到了刺激,一直反对找专家咨询的他来到了我们这里。听了他的陈述,我不得不感叹父母教化的力量。女儿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成为千金小姐,而是如实地模仿了父亲的所作所为。也就是说,她正在体验威胁别人来获取金钱的快感,而此刻,这位父亲恐怕无论如何都无法为“不愧是我的孩子”而感恩,但人生的有趣之处正在于此,教化孩子的不是父母的“所言”,而是父母的“所行”。

人类的心灵有着不可思议的互补性。刚提到的男士,他无法相信任何人,脑中净是黑暗的想法,尽管如此,他内心依然渴望信任和光明。他试图从与女儿的关系中寻找这一面,只要女儿满足他的期待,家庭就能够成为他的休憩之所。家庭之外,他生活在威胁别人、被别人威胁的修罗场中,但一回到家中他便可以获得安宁,站在他的立场来看,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女儿却无法忍受自己被纳入父亲的生活框架之中,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反抗父亲一厢情愿的决定,她选择了父亲最擅长的方式——威胁。对父亲来说,威胁并没那么可怕,但家庭中发生这种情况让他十分震惊。此时,父亲与女儿超越了某种模式和框架,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始了对决。我略带讽刺意味地讲了这个女儿威胁父亲的案例,但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她正向父亲表明,她并不想成为按照父亲意愿行动的人偶,她渴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

这种状态可谓真实的对决。我们按照某种既成框架生活时可以获得相应的秩序和安定感。如同案例中的女儿,若满足父亲期待,选择千金小姐的生活方式,这个家庭或许仍能拥有安定的关系(虽说这种安定的千金小姐结婚后有时也会引起骚乱)。然而,她的个性并不允许这样。

「家庭若不安定,我们的内心也无法真正得到安定」

我们失去了既成的家庭模式,旧的东西不合适,新的东西也不行,正是这种状态才导致了家庭中的真实对决愈演愈烈。

因此,也有人为了逃离与家人的对决而在家庭之外构建了疑似家庭。我从越来越多来为孩子问题咨询的母亲身上察觉到了这种倾向。例如,一位母亲非常热衷于某一项社会运动,她和参与运动的伙伴们在无形之中形成了疑似家庭。他们拥有相似的看法,常常赞成彼此并相互慰藉,他们不会向对方展示阴暗的一面,更不会发生冲突,这种交往让她内心感到安宁。但对于这位母亲来说,她的孩子们正迫不及待地想从正面与她交锋。亲子关系可并不像朋友关系那样敷衍了事。

这位母亲进行了反思,意识到自己为了避免与孩子建立真正的关系,在家庭之外构建了疑似家庭。这不单单是母亲的问题,父亲也一样,他与同事喝酒打麻将,也建立了疑似家庭,从而躲避与家人构建真正的关系。过去,以家族的血缘为基础,人们在家庭中卸下紧张感,安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如今,人们却为家庭关系倍感压力,并从家庭之外寻求安宁,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家庭若不安定,我们的内心也无法真正得到安定。

家庭关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一点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事实上,不少在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人士都因孩子的事情来我们这里咨询。曾经有一位学校的老师感叹,他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却培养不好自己的孩子。

这并不是父亲不好或母亲不好的问题,而是我们对于当今家庭关系面临的困境缺乏认知。对自己工作竭尽全力的父亲,却试图在养育孩子方面寻求轻易就可搞定的好方法,这几乎是天方夜潭。只有存在一定的标准,并考虑符合这个标准时,才涉及“如何做”的方法论。但家庭关系中并不存在单纯的标准,一旦需要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如何做”就行不通了,正因如此,曾经风靡一时的“如何做”类型的育儿书籍才逐渐失去了人气。

然而,家庭关系的困难之处也是其有趣之处。最初讲到的家庭暴力的案件也是如此,通过与我们交流,父母重新振作了起来,与儿子开始了真正的对决,儿子也终于表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爸爸妈妈,你们张口闭口就是自立,但你们的所做所为难道不只是让我按照你们规定的方向前进吗?”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地理解孩子的这种感受,这个家庭就会拥有与过去不同意义的安定。这时的家庭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必要时也会相互碰撞,这与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而回避对决、流泪忍耐的安定是不同的,家庭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愉悦。

如案例所示,孩子们很多看似不正当的行为都是在向父母呐喊,他们想要超越既有框架和固有的人生观,渴望个性地活着。因此,家庭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与我们生存方式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本文摘自《家庭的牵绊——关于家庭关系的思考》,[日]河合隼雄著,李晓理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