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孩子这么问,家长怎么答?这套在日本销量超过百万的书是这么回答的
分享至:
 (18)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果子 2020-03-29 10:01
摘要:学会思考,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人为什么会生病?,一定要捐赠吗?人死了之后会怎样……如果你的孩子问你这些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在日本立教大学文学部教育系教授、“儿童与成人哲学研究会”代表理事河野哲也,与其他几位学者联合撰写的《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1、2册)中,这些问题都有所涉及。该书在日本一经上市便备受欢迎,累计销售超过百万册。

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类书籍,该书系特别针对孩子在成长阶段会遇到的各种困惑,且由多位哲学、教育学学者各抒己见,而不是提供唯一答案,在让深奥的哲学变得有趣易懂的时候,引导孩子学会开放性思维方式,全面提升成长中必需的判断力、自主性、思考力。

学会思考,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Q1:人为什么会生病?

河野哲也立教大学文学部教育系教授、“儿童与成人哲学研究会”代表理事):是偶然发生的事

病有很多种,生病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说人会感冒是因为有一种叫作病毒的东西侵入了人体。预防感冒的方法有很多,医生也能给我们开药。不过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你想问的可能不是生病的原因。你想问的可能是“为什么我(某某)会生病,为什么我(某某)会这么倒霉”。

世界上确实有心眼比较坏的人,有时候故意做一些坏事让别人不好过。对这种人我们总是想要阻止他们做坏事。但是病毒不一样,它不知道你会因感冒而不好过。

病毒的构造十分简单,简单到它们没办法感知外面的世界。病毒也不是动物,它们也不会有坏心眼。所以问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台风、雷电、地震、陨石降落这些自然现象“为什么要做坏事”一样。生病就像这些自然现象一样,偶然就发生了,不会考虑人的心情。

村濑智之东京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教育系教授):生病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种生病的偶然性我很理解。就像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得了很严重的病,这也可能是因为运气不大好。

不过我认为生病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毕竟到现在为止,我没有见过从来没生过病的人,相信你也没见过吧?并且一个人就算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得过病,年纪大了也会容易生病。也就是说,就算你现在很健康,病魔也总有一天会降临在你的头上。

我们知道所有人都避免不了死亡,同样的,所有人也避免不了生病。这么看来,生病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一定会发生的,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必然性”吧。还有同样的道理,就是只要我们活着就一定会遇到烦心事,会不顺利。

这个必然性是有什么目的与原因吗?还是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呢?我认为,没有什么目的与理由,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当你们发现这个世界是这样的时候,应该会觉得有点难过吧。

土屋杨介“儿童与成人哲学研究会”理事):为了感受失而复得的喜悦

乍一看大家可能会觉得河野与村濑所讨论的生病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是完全相反的意见,不过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结合两人的意见来看,生病与自然灾害的发生让人们遭受痛苦,但这些事并没有什么终极的原因(这些现象没什么理由就这么发生了,没有办法去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而且这种偶然发生的事会平等地降落在每一个人身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必然性。

如此便只剩一个村濑提出的问题我们还没能解答,那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种痛苦的偶然性存在呢?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病魔的话不是会更美好吗?!

但是如果没有痛苦的事存在的话,我们又怎能去感受幸福快乐呢?没有了痛苦的事确实会让人们更加安逸,但是没有刺激,生活如此单调,人们可能就无法感知幸福。如果人们在克服痛苦之后能感受到喜悦的话,那么在生病之后又恢复健康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失而复得的喜悦,不是吗?这么想来,很有可能是因为上帝想让我们感受幸福快乐,才会故意让我们经历那些痛苦。

神户和佳子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学会和痛苦相处

生病确实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所以在生病的时候,人们大多会想:“为什么我要遭遇这么痛苦的事呢?”不过河野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不光是生病,遭遇事故、自然灾害也是没有为什么的。就算谁都没错,但是就有人会偶然遭遇一些挫折。

村濑认为,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一定会遭遇这种偶然的挫折。这种事不管平时多么小心谨慎都防备不了,没什么理由就发生了,并没有什么人能够幸免。毕竟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村濑与土屋探讨了一下为什么世界上的人们都会遭遇这么痛苦的事。村濑认为这种事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什么理由。土屋认为,或许是上帝为了让我们感受到喜悦与幸福,才会先让我们经历痛苦和挫折。到底他们谁说的比较有道理呢?就算两人说的都对,但我总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就算知道遇到这种事没什么原因,就算知道没有痛苦的话就很难感受到喜悦,可我们在生病的时候还是会感到难过,看到大地震造成很多人死亡的时候还是会无法接受,还是会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世上有很多事就像这样,不管怎么思考也无法接受,这种时候我们很想要一个答案,哪怕是自我欺骗也好。但是我们不应该满足于自我欺骗,不管多么痛苦,我们都得学会与这种令人无法接受的痛苦相处,继续活下去。


Q2:一定要捐赠吗?

村濑智之:为了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捐赠是指富裕的人向贫穷的人捐出自己的物质或者金钱,也有指捐出自己的时间与劳力的意思。不过从总的意思来看,就是把自己多余的东西给那些需要的人。有些人因为缺少某些东西而死去,这是非常悲惨而不好的事,而捐赠就是为了防止此类悲剧发生。

此外捐出自己多余的东西也能更有效利用资源。同样一个饭团,对饱腹与饥饿的人完全有着不同的意义。不管多有钱,再怎么能吃,一天也吃不了一百顿。这样的话,还不如把饭团让给需要的人,这样饭团的价值能更充分地实现。也就是说一直保存着一些不用的东西,资源很有可能就这么被浪费掉了。

当然在实际捐赠的时候,也需要好好考虑怎么捐赠、捐赠给谁这些问题。你可以捐给自己想要出力帮助的地方,想要知道自己捐赠的东西怎么被利用的话,可以选那些有捐赠使用公开制度的团体。不过这个问题简单化来思考,一边是缺少某些东西,一边是闲置,那么捐出去就好了嘛,或者说是理所当然的。

土屋杨介:非强制的自发的善意

把自己多余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确实听起来是“理所当然”的。这么看来,我们就能得出“必须要捐赠”的结论吗?在这个思路下我注意到的一点是,捐赠变成了一项“义务”。

如果捐赠变成一种义务的话,结果就是那些富裕的人如果不捐赠的话就会遭到他人的责难,并且应该遭到责难。富裕的人,即便手里的钱是自己辛辛苦苦挣下来的,也不能完全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一点的话,最后可能还会受到惩罚。这样的话,就会出现很多本来不想捐赠,但是迫于他人责难的压力而不情不愿捐赠的人。不过抱着这种心态去捐赠的行为应该已经不能称为捐赠了吧?就像那些迫于老师的压力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也称不上“志愿者”一样。

“义务”往往是“强制”的,而捐赠正由于是“非强制的自发的善意”而伟大。所以我觉得捐赠并不是义务,我们同样应该尊重“不捐赠的权利”。所以我理解的捐赠是“尽管人们有不捐赠的权利,但还是选择了捐赠,这是值得大家称赞的行为”。

河野哲也:税金也是捐赠的一种

村濑说,捐赠是指富裕的人向贫穷的人捐赠。但我觉得,捐赠不仅仅是指捐出自己的东西,还应该是指捐给那些缺少这些东西就无法正常生活的人。这么考虑的话,很多东西都能看作是捐赠的一种。

在日本,人们的医疗费、教育费,以及失业时的生活费都来自于税收。我们通过交税帮助了很多人。我也曾受伤住过院,那时支付的费用比我实际花销的医疗费少很多。这也是因为国家在医疗费上有补贴才会这样。你上小学时不用交钱,这也应该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替你支付了学费才会这样吧。所以我们一直都在捐赠,帮助着别人,而我们自己在无形中也是被赠予的一方。

捐赠与被赠予也没有那么明确的分界线。我们都是一边在给予,一边在接受而生存着。在这个规则之下,向那些资金、物资或者人力不足的地方提供帮助就是捐赠。

所以如果交税是义务的话,捐赠跟这个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尽管不是绝对的,但也应该算是小小的义务吧。


Q3:人死了之后会怎样?

河野哲也:心会飘去哪里?

日本人去世之后大多是进行火葬,就是把肉体焚烧之后放进骨灰盒,再将骨灰盒放进坟墓里。也有一些地方会进行土葬,也就是直接将肉体埋进土里,这样一来,过几个月之后肉体就会被分解,回归大自然。所以人在去世之后,不管是变成灰也好,还是变成土也好,最终都要回归大自然,相信所有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

但是一个人的心会怎样呢?有人认为,心是人体器官的一部分,人在去世之后,心跟肉体一样都会死亡。也有人认为,人就算去世了,心或者灵魂也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下去,也就是说,心是不会死的。还有就是人就算去世了,也能继续活在别人的记忆里。

不知道你怎么认为?我是觉得第二个意见不怎么可信,如果肉体不存在的话,那我就不是我了。只有灵魂没有肉体的话,就算生存在世界上也是没有意义了。

神户和佳子:活着的人与死者的相见

如果人死了的话会怎么样呢?由于我们无法跟已经去世的人沟通,所以没办法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过,活着的人还是有很多机会跟去世的人接触的。

我的爷爷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突然去世了,在那之后我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在爷爷家他的灵位前,或者抬头对着天空跟爷爷诉苦。虽然他没有回应过我,但是这样跟他倾诉之后,我总能想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我自己一个人憋在心里要好得多。

可能会有人认为,作为倾诉对象的死者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些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面对的是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事物。不过我又觉得这不是从人的身体里飘出来的心或者灵魂之类的东西,所以这到底是什么呢?

土屋杨介:活在人的脑海中

神户说的我非常有同感,但是这只限于去世的人吗?比如有一个朋友搬去了很远的地方再也见不到了,当我在心里向这个朋友倾诉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这个人只是我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想象出来的。我们会想起不在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因为这个人是活着还是死了,而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与我们自己的想法或感觉不一样的“他人”。所以我们可以跟不在身边的人倾诉,结果也能像神户所说的那样,比自己一个人苦苦思考更容易得出好的解决办法。

河野所说的“人在死了之后也能继续活在别人的记忆之中”这个观点应该就指这种情况吧。死了的人与活着的人对我们来说完全一样,都“一直活在我们的脑海中”。

村濑智之:开始思考死亡后世界观也会变化

人在死了之后会怎么样呢?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都苦苦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毕竟现在活着的人之中没人死过,也不可能有人死过。

神户和土屋也正是因此谈论了“活着的人怎么跟去世的人打交道”。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活着的人是怎么看待去世的人的。神户举出了自己向去世的人倾诉的例子。土屋认为在这点上,搬去很远的地方再也见不到的朋友,也跟去世的人没什么分别。

不过,河野最初所说的肉体最终会回归自然,那我们最终又在与什么沟通呢?不管怎么在心里倾诉,但是在肉体上或是心灵、灵魂上应该要与那个人有关联吧?毕竟两者都没有任何联系的话,那就没办法沟通。

的确,在我们自己心里那个人是存在的,遗憾的是,那些只不过是记忆,并不是那个人,一切都是假象而已。而把这种心里的印象称作“活在脑海里”应该不是很恰当吧?还是说他人在活着的时候也只有一些印象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而不管这个人实际上是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但是这么想的话很难被人接受吧!这么想的话,感觉我们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

开始思考死亡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就会渐渐改变,这也是哲学有趣的地方。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
[日]河野哲也 等
田梦凡 译
酷威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