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如何命名疫情?专家呼吁,增强“国家语言能力”是当务之急
分享至:
 (5)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0-03-17 17:06
摘要:莫让语言成为抗疫旁观者。

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抗击疫情的举措受到全世界关注。可以说,中国的努力,为世界赢得了时间;中国的举措,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语言问题不容小视。上海《咬文嚼字》杂志主编、语言专家黄安靖提出,语言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应对重大社会突发事件,不应忽视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语言不应成为“抗疫”的“旁观者”。

《咬文嚼字》4月号将刊发的《莫让语言成为“抗疫”的“旁观者”——也说“国家语言能力”》一文中提出,处理重大社会突发事件所需的语言应对能力,学界称为“国家语言能力”。海内外学者对“国家语言能力”的概念内涵,已经做出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软硬实力、战略战术实力的重要支撑;推进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是语言文字事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需要,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命名是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涉及国家战略利益对象的命名。”黄安靖提出,“命名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能力。引发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病毒、病疫,传播快、危害大、关注度高,应该建立起高效的命名应急机制。此次疫情发生后,从“不明原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包括英文名简称从“NCP”修订为“COVID-19”,某种程度在命名上显示出反复、滞后的态势。

“部分境外媒体不顾中方强烈反对,频频使用‘武汉肺炎(或病毒)’‘中国肺炎(或病毒)’等污名化名称,当然主要归结于境外势力的本质。另一方面,我们的名称意识比较薄弱,未能及早公布正式、易接受的名称,也值得反思。”黄安靖说,从名称接受来看,往往有先入为主的规律。人们最容易记住的,通常是最先听到或见到的;社会上最易传播的,通常是最先出现的。因此,在应对重大社会突发事件之际,建立起有效的语言应对机制是当务之急。

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让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也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种语言的国际地位,往往与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能力有关。英语取得国际地位,与国际上各领域主要成果以英语为呈现形式不无关系。

在这次新冠肺炎抗击斗争中,站在抗疫前沿的是中国人。最先发现病原体的是中国科学家;最早测出病毒基因序列的也是中国科学家。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都是中国科学家取得的。这是展现汉语魅力、提高汉语国际地位的良机。目前,“国家语言能力”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如何在处理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事务时,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值得思量。

“国家语言能力,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探讨阶段;应该将之具体化,并行诸实践,让它成为真正的国家能力。”黄安靖说。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