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冠状病毒的“冠”怎么读?防疫是“狙击战”还是“阻击战”?
分享至:
 (1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0-02-14 13:32
摘要:上海《咬文嚼字》杂志开辟“疫情聚焦”专栏。

冠状病毒的“冠”怎么读?防疫是“狙击战”还是“阻击战”?失职官员应“革职”还是“辞职”?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杂志开辟“疫情聚焦”专栏,为抗疫舆情新闻中的高频词提供专业解析。3月号即将面世的杂志,将“核酸检测”“方舱医院”“负压救护车”“负压病房”等专业词汇一一剖析。“前线观察”专栏刊发《从“火神山”“雷神山”谈起》,从两所应急医院的名称起笔,着眼语言、文化角度,解析在这次举国“战疫”中展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编辑部结合抗疫实际,根据自身定位第一时间确定选题、组稿,两个专栏暂计划连开三期。

冠状病毒的“冠”怎么读?媒体上,生活中,人们听到的既有“冠(ɡuān)状病毒”,又有“冠(ɡuàn)状病毒”。

《咬文嚼字》刊发的文章中提出三点。首先,“冠”是多音字。读ɡuān,是名词,本义指帽子,如“冠冕”“衣冠”,引申指像帽子一样的东西,如“树冠”“鸡冠”。读ɡuàn,是动词,指戴帽子,如“沐猴而冠”;又特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人,如“弱冠”;还从帽子戴在人体最高处引申指位居第一,如“勇冠三军”,并特指第一名,如“冠军”;进一步引申,泛指在前面加上名号或文字,如“冠名”。

其次,“冠状病毒”因形状而得名。20世纪60年代,这种球形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突起,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王冠上的突起,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冠状”指外膜突起像王冠一样,这是名词用法,应读“冠(ɡuān)状”而不是“冠(ɡuàn)状”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冠状”被简称后,更易误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简称为“新冠肺炎”,误读为“新冠(ɡuàn)肺炎”的情况很普遍。类似的冠(ɡuān)状动脉性心脏病,因冠状动脉硬化、供血不足等引起。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几乎环绕心脏一周,恰似一顶王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后,名词特征隐匿,误读为“冠(ɡuàn)心病”的比比皆是。有此“前车之鉴”,“新冠(ɡuān)肺炎”能不慎乎?

在报道这场全民防疫战斗中,有媒体称,这是一场防疫“狙击战”。《咬文嚼字》亦为此正名。防疫不是“狙击战”,这是一场防御的战斗,全国人民参与的是“阻击战”。

所谓“狙击”,指的是形容暗中埋伏、伺机袭击,这是一种偷袭的作战方式。

“阻”,即阻止、阻挡,“阻击”是以防御手段阻止对方的行动,是公开的对抗和较量,目的是阻敌前进、断敌退路。

目前,全国驰援湖北、会战武汉,有力阻止了疫情的扩散,有效阻断了疫情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阻击战”。

文章还指出,通常认为“狙”本义指猕猴。根据《说文解字》:“狙,玃(jué,大猴子)属。从犬且声。一曰狙,犬也,暂(猝然)啮人者。一曰犬不啮人也。”然而,《字源》以“一曰”为本义,认为“狙”本指犬伺机突然蹿出咬人,猕猴是假借义。这一纠正很有道理,因为它恰可与“狙击”的用法相吻合。

“狙击”的构词是名词作状语,其结构类似“鲸吞蚕食”“鲸吸牛饮”,其解释就是像犬突然咬人一样进行攻击。如果解释成猕猴则很难说得通。《庄子·齐物论》中有则著名寓言:“狙公赋芧(xù,橡子),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作者幽默做结:“以这种认知能力,怎么能完成高难度的狙击任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