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推进治理现代化,中国国家治理如何守正创新?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聂大富 顾红亮 2020-01-02 06:31
摘要:全面彰显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向世界贡献独到的中国智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了工作部署。《决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全面彰显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向世界贡献独到的中国智慧。

中国国家治理的“四梁八柱”

第一,国家治理有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国家治理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国家治理涉及多元利益、多重诉求,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稳大局、把方向、定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工作,充分将党和人民的意志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实践证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道,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国家治理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国家治理鲜明的核心理念。国家治理为了谁、依靠谁?这是确立国家治理理念、治理战略时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地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雪域,从太行老区到乌蒙山脉,从甘肃定西到四川大凉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用脚步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和理念。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努力使人民成为国家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治理观。

第三,国家治理有科学系统的战略谋划。国家治理是一项协调推动众多子系统有序运作的复杂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囊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零敲碎打,停留于碎片化修补,必须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科学的战略谋划,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好“组合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治理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奋斗目标、战略安排和工作布局,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新的重大步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描绘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路线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系列战略谋划,从总体上明确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理念、主体、目标、方式和规范。

第四,国家治理有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实现各个领域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形成强大的国家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出多方面的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法律规范,致力于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为国家治理提供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保障。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这点,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又比如,党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我们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进行最广泛的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蕴含着哪些中国智慧

一是找规律、守正道、求创新的智慧。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历史眼光,重视借鉴和总结历史经验,探求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校准未来发展方向,在找规律基础上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守正道,就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走向前进,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稳中求进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守正道不是僵化保守,不是为了守而守,而是要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造,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求创新不是舍源忘本,而是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开拓进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守正道、求创新的角度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立破并举的过程,“立”重于“破”,“破”是为了“立”。正是在找规律、守正道、求创新的过程中,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全面、更加自觉。

二是观大势、谋全局、善统筹的智慧。“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善于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洞察国内外风云变幻,正确认识和研判形势,化解不利因素,扭转乾坤,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把握整体和全局,保持战略定力,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系统性谋划。善于科学统筹国家治理实践中的各项任务,协调组织各项举措,根据任务和举措的条件前提、主次难易、轻重缓急,部署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次序、步骤和路径。

三是查问题、抓落实、控底线的智慧。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要善于发现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出发,聚焦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面查找。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正确分析问题,抓住关键要害。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区分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找准问题的关键点,形成精准的解决举措。有了治理举措蓝图,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抓落实,直至干出成效来。抓落实干事业还要善于应用“底线思维”,居安思危,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稳步解决国家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牢牢把握治国理政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治理中国等重大问题,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自身特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存在诸多有待改进和提升的方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他国经验,照抄他国模式。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彰显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