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新科普∣兰州兽研所多人染布鲁菌,布病是个什么病?专家来讲解
分享至:
 (4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2019-12-11 10:59
摘要: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在我国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目前每年全球新发感染病例在50万人以上。城镇化和畜牧业的发展,加上动物饲养、食品加工缺乏防控措施,导致近年布鲁菌病传播,为公共卫生带来一定程度风险。

兰州兽研所学生感染布病事件昨天有了新情况,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昨日公布消息:2019年12月7日17时,黑龙江省疾控中心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到省农垦总医院诊断6例布病,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哈兽研)学生。截至12月10日17时,此次疫情相关报告布鲁菌抗体阳性者13人,其中布病确诊病例1例、疑似2例、隐性感染10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前去就诊的49名学生均来自于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布鲁菌抗体呈阳性,这一大众相当陌生的专业表述,究竟是怎么回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知名感染病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专家对此表示,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在我国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目前每年全球新发感染病例在50万人以上。城镇化和畜牧业的发展,加上动物饲养、食品加工缺乏防控措施,导致近年布鲁菌病传播,为公共卫生带来一定程度风险。

“布病”是典型人畜共患病

羊种菌毒力最强、牛种菌影响最大

追溯历史,“布病”的病原布鲁菌于1886年由英国医师大卫×布鲁斯(David Bruce)在马耳他军队发生此病流行时首次发现。卢洪洲解释,“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所有人均可能感染。人类“布病”是通过直接与感染了布鲁菌的动物(牛、羊、骆驼、猪等)接触,或食用了未经灭菌处理的感染动物的肉、乳制品而感染罹患此病。

“布病”临床表现不一,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关节痛、睾丸炎、脑脊髓炎及心内膜炎等;牲畜感染主要导致流产和不育。人是布鲁菌的机会性宿主。卢洪洲解释,患者患病风险及疾病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暴露的布鲁菌菌种类型。羊种布鲁菌是最常见的人布病致病菌,也是毒力最强的菌种,与严重急性疾病相关。羊种布鲁菌通常感染绵羊和山羊,但也可感染犬、牛、骆驼等。牛被感染则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感染的牛可产生大量被污染的牛奶,对消费者产生威胁。

目前看来,“布病”每年流行以2至6月为高峰。流行形式呈多发、分散的点状,而非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受感染的人群除职业人群外,老年、青少年乃至儿童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染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动物饲养繁殖增多、缺少针对相关动物及从业人员的检验检疫和隔离措施、相关经济动物的频繁交易等。

我国近年布病发病上升

从“聚集暴发”向“散在发病”转化

从“布病”的发病范围来看,全球各地发病不一。发达国家由于常规执行动物检疫及疫苗接种,“布病”相对少见,已有14个国家宣布消灭了布病。我国历史上,上世纪50-60年代人疫情最为严重,70-80年代显著下降,90年代中期至今又有上升趋势。去年全国报告发病率为2.73/10万,无死亡病例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比上世纪80年代,我国疫区从内蒙古、新疆这样的大型牧区扩展至临近的北方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小城镇,聚集暴发向散在发病转化。报告病例最多省份为新疆、内蒙古及与之接壤的北方省份(如山西、吉林、河北、黑龙江等地报告病例占到90%以上)。但与此同时,处于南方非牧区的广东、广西省近年也出现布病散发病例,河南、福建等省发病率也持续上升。

感染人群中,疫区农牧民感染率无疑最高,城市及南方地区从事动物食品加工工人、兽医学等研究人员、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也有较大染病风险。此外,游客或商人到流行地区食用未经高温消毒的奶或奶制品,也可能染病。今年11月北京市自建国以来首次出现2例输入病例;12月2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西站院区上报4例疑似布鲁菌病病例,均为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人员。这也提示,实验室工作人员作为感染“布病”高风险人群,必须做好积极防护措施。

切忌食用未消毒生乳制品

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进行保护

一般人群如何防病?卢洪洲指出,“布病”传播到人,主要因直接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动物制品,经消化道、经体表接触和经呼吸道传播,感染本病。经消化道传播食物传播,是城市人口感染“布病”的主要原因。通俗说来,通过食入带菌的生乳、乳制品和半生的病畜肉类,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奶酪制品中的布鲁菌可存活数月以上,在阴凉环境下储存至少6个月再食用;酸奶和酸奶酪导致感染风险则较小(布鲁菌不耐酸性环境)。因此切忌使用未经灭菌处理的感染动物肉、乳制品,可降低患病风险。

对高危人群(从事与牛、绵羊、山羊、猪等家畜有关工作的人,如农民、农场工人、动物饲养员、牧民、剪羊毛者、兽医和配种员)来说,由于与病畜直接接触或暴露在严重污染环境下,病菌很可能从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均可受染,至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因此上述两类人群必须做好防护工作。“布病”人传人案例极其罕见,但对于献血或器官捐献者需行布病筛查,以排除近期感染史。

“布病”患者经规范治疗总体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至6个月内康复,仅10%至15%病例的病程超过6个月。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2%至3%,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内膜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慢性患者一般会遗留有关节病变、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卢洪洲最后表示,预防“布病”还需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畜做起,具体说来即患者及病畜隔离,人畜分居、生乳须经巴氏消毒处理、家畜肉类经煮熟后才可进食,此外,现有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较好,高危人群做好防护可最大程度降低患病风险。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