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上海每18.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不走马观花让博物馆“破墙”,成为学生第二课堂
分享至:
 (1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洁芸 2019-12-10 12:02
摘要:与会专家呼吁,可以把博物馆逐步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真正“拆墙”,开辟博物馆的教育新路。

这是一组有关博物馆的大数据: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31座,以上海常住人口2420万计,每18.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资源,它将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加以展示,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感染力。走进博物馆,沪上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博物馆当做“第二课堂”。但是,仅看看逛逛听听讲解就能在这个课堂里学好、学懂知识吗?国外的博物馆又是如何让展品变成“活教材”的?

近日,在杨浦区教育学院举行的“终身发展视野下博物馆教育”——第四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呼吁,可以把博物馆逐步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真正“拆墙”,开辟博物馆的教育新路。

国外博物馆怎样“破墙”

相对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博物馆的教育环境更具有立体感,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点,能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及时补充、拓展与延伸,这也正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但是由于专业组织者和志愿者的资源问题,这些课程数量还是比较少。很多家庭自行去带孩子主要就是参观和体验,缺乏引导,探究和发现也不够。

与会人员一直认为,开展博物馆教育应该更多引起大家的重视:“像欧美等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都在政府主导下,已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比如英国自小学起就有在博物馆内授课的课程,并且这些课程还会根据各馆的发展而调整。法国每周三都不上课,中小学都要进入博物馆进行艺术熏陶。”

来自香港教育大学教授巴甫洛娃玛格丽塔介绍说,自己是俄罗斯人。在来中国香港之前,自己的儿子跟着她在世界三个地方定居过:“在俄罗斯,他每个月都会去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参加不同主题的活动,是玩,更是学习。之后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那里更多的是科学博物馆,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就是在那里进行的。在法国,更多的博物馆藏品是艺术品,艺术课就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孩子们很喜欢,学得很直接。”

建议纳入“课程表”

对于上海的青少年而言,如何让博物馆真正成为第二课堂而不仅仅限于走马观花,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建议:将博物馆逐步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

在杨浦区有一个国歌展示馆。每年,有超过20万人次的观众前来展示馆参观,了解国歌背后的故事。过个展示馆根据幼小中大四个学段的学生开发了四个版本的课程,让国歌故事“进课堂”。市东实验学校学生陈俪滢说:“展示馆就像是个会说话的人,在这里面走走看看听听,难懂的知识也不难了。”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小学部党支部书记汪耀芳介绍说,学校每个学年会给学生安排一个博物馆学习参观,五年就是五个博物馆,涉及昆虫、动漫、纺织等领域,都是学生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眼下,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把课堂放进了博物馆。郑奕认为,博物馆在校外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它们的范畴,远远不止于德育教育。“我国的博物馆每年新增180-200家,数量大幅增加,使得博物馆课程入课表成为可能,”郑奕说,博物馆课程如果纳入课程表,那就有了课时保障,这些课程可以涉及历史、德育、实践等各种领域。她同时指出,在“破墙”把课堂搬进图书馆,再把博物馆课程放入课表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学历学位的源头上培养主要服务于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的校外教师,打造一支正规、稳定的校外教师师资队伍。

日本博物馆对于学生的开放度极高,同时各馆也积极探索与学校教育的联动机制,向青少年提供大量的校外学习机会和体验式教育。比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与21所学校结成了合作关系。

这次研讨会是自2016年起杨浦区连续举办的四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国际研讨会。作为杨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项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国际研讨会”搭建了杨浦与先进地区开展交流学习平台,有效促进了杨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的提升,还为杨浦催生了许多优秀的工作合作项目。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杨浦区教育局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