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视频】11年扎根奉贤与心梗赛跑,他在“车间”打磨生命的“艺术品”
分享至:
 (4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19-12-09 07:06
摘要:“做医生,你就得有思路、有担当。”乔增勇说,导管室就是自己小小的“车间”,这位首届上海“区域名医”、“奉贤工匠”,希望用一颗纯粹的匠心打磨生命的“艺术品”。

“乔主任,急诊室收治一名心梗患者,反复室颤,情况比较危急,请您来看看。”

上午9时半许,采访刚要开始,临时接到电话的乔增勇立即起身从病区办公室赶往急诊楼。“抱歉啊,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病人不能等。”约一小时后,隔着导管室的玻璃,还穿着几十斤铅衣的乔增勇朝记者比了个大拇指——手术顺利。这位72岁的叶老伯由于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二支病变,病情一度危在旦夕,乔增勇果断在短短十余分钟内为其打通血管并置入一枚支架,叶老伯终于恢复了平稳的生命体征。

2008年5月,爽朗耿直的山东汉子乔增勇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奉贤区中心医院担任心内科主任,从此扎根于此。时间久了,“救心医生”的名字在百姓中传开了,叶老伯的儿子由衷感慨,“‘救心医生’真是我们的救星。”

争分夺秒是我们对患者的承诺。”但乔增勇也说,“除了尽力做好每一台手术,未来的日子我希望能花更多功夫让奉贤居民的心梗发病率从源头降低。”

24小时“不关机”到“不断网”

许多患者都说,从奉贤区中心医院心内科病区出院时,都会收到“一份礼物”——医患联系卡。自2008年上岗第一天以来,乔增勇从不避讳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公之于众,若患者在家突发心脏不适,24小时都可拨打电话咨询。

“乔主任对我们也有同样的要求。”翻开科室值班表,心内科副主任马江伟告诉记者,团队4组人马每周轮换值班,确保每个夜里都能及时有效响应救急,“同时,每名患者的出院小结上都写明主管医生和手机号,确保出院后患者也有人‘管’。”

“24小时不关机”团队的名声渐响,奉贤百姓最初认为“远郊治不了心梗,必须驱车前往市区”的心态也早已不复存在。据悉,奉贤区医疗服务覆盖687.39平方公里的115万余人口,相比中心城区,这里对急危重症抢救的要求更高、挑战也更大。天气转凉,心梗也迎来高发期,几乎每年春节,“救命式度假”都成了乔增勇与团队成员的习惯。金汇镇泰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曹军深有感触,“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奉中心的专家们都几乎‘秒回’。”去年底,汪阿婆的家属紧急打电话给他:老人大汗淋漓几近休克,经检查,心跳只有36次/分,90岁的老人凶多吉少。曹军立即为其做了心电图,同时将情况发到微信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快速120送医。”10分钟后,老人躺上了手术台,在临时起搏器支持下,严重三支病变中完全堵死的一根血管置入了支架,胸痛症状立刻缓解。

从“不关机”到“不断网”,如今乔增勇将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内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中心等所有相关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都拉入了“奉贤胸痛中心”的500人微信群。“与社区联动后,我们发现了更多隐藏患者。”乔增勇坦言,相比选择更多的中青年人群,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群不仅是心梗高发人群,且风险大、基础病变多,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一份子,自己必须担起“救心”重任。

“烧坏了除颤仪也不能放弃”

这段日子,细心的同事们都发现,乔增勇在穿上厚重的铅衣之前,还会戴上腰托。“毕竟不是年轻人了,还是得注意点。”他笑道,“好在我做手术不太出汗,除非碰上了特别棘手的突发危情。”

11月的一个周五,乔增勇就遭遇了一次“大汗淋漓”。57岁的郭老伯因冠心病收治入院,一做造影才发现,他的心脏左主干血管已仅有头发丝般粗细!更棘手的是,其血管腔狭窄且弯曲,引导钢丝刚一进入,血压哗地往下降。“若改从另一根血管进入,有斑块脱落的危险;若做心脏搭桥手术,现有条件并不适合,怎么办?”钢丝穿过病变部位放置球囊扩张后才能置入支架,乔增勇脑海中迅速闪过多年的经验——不同钢丝有不同的适应证,他迅速锁定了一款又硬又滑的特殊导丝,终于顺利通过了病灶。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不少患者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上了手术台,他就是把一条命和整个家庭的希望都托付给你了。”今年9月,一名前降支堵塞的心梗患者顺利接受手术,但在从导管室前往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的路上,刚出导管室门,心电监护仪就突然报警:室颤!乔增勇立即为其进行电除颤,同时一路赶回导管室为患者接上氧气。可将近50次后,由于除颤次数太多,除颤仪突然出现故障,“赶快拿另一台除颤仪!”几乎头也没抬的他接过新机器,继续除颤:10次、20次、50次……时间越长,抢救难度越大,但没有人放弃。终于,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抢救宣告成功。

“做医生,你就得有思路、有担当。”乔增勇说,导管室就是自己小小的“车间”,这位首届上海“区域名医”、“奉贤工匠”,希望用一颗纯粹的匠心打磨生命的“艺术品”。去年国庆期间,来自德国的贝赫曼先生在奉浦街道某公司洽谈业务,晚餐饮酒后剧烈胸痛、满头大汗,刚从外地开会返沪准备回家的乔增勇立即改变路线,回到医院组织抢救。37分钟后,患者体内再次植入一枚支架,胸痛完全缓解。“乔医生是一位艺术家,他的技术水平和德国医生一样高超!”贝赫曼离开上海前,专程前往医院送去鲜花与锦旗,他没有想到,这样一家郊区医院竟拥有精湛的技术与悉心的服务。

将防控救治网铺到居民家门口

乔增勇算了一笔账:即便团队没日没夜进行手术,也无法挽救每一名心梗患者的生命。“去年全国共完成支架介入手术91余万例,上海完成47000余例,预计今年全国将突破100万例,患者人均植入支架约1.4枚,这绝对不是好事。”

自2017年开始建设胸痛中心后,乔增勇带领团队将防控救治网延伸至院外:区120急救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医院由120转运的心梗患者105人次,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比增加153.84%。“系统培训,随时‘应战’,120和医院不再是割裂的两个机构。”急救中心医生都说,胸痛中心让大家合作更紧密了,争分夺秒间,患者生命得到更切实的保障。

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刘剑锋说,今年6月,社区挂牌成立了奉贤区首家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社区康复指导中心,乔增勇带着团队来到百姓家门口,“为何会得心梗?放支架后是否一劳永逸?支架能用多久、会不会滑走?”……针对居民们最关心的问题,他生动又形象地解释,“心梗发生时,就像有一片小麦干旱死了,但周围还有大片干旱半死不活的小麦,放支架就是解决周围的濒死心肌,让这些半死不活的小麦重新有活力。康复、饮食、运动,这些都是大家可以每天做的努力,争取复活更多小麦。”

如今,刘剑锋在乔增勇的指导下,还顺利完成了区科委课题《奉贤区南桥地区冠心病PCI术后家庭医生规范化管理模式探索》。“乔主任说,我们是离居民更近的预防第一关,为了区内百姓的健康,大家齐心拧成了一股绳,也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自豪感。”乔增勇也希望,通过5年试点,让更多百姓胸痛时不再“忍一忍”“熬一熬”,“若能在发病后2小时内寻求专业救助,绝大多数心肌可以免于坏死。”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海沙尔
视频制作:海沙尔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