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市场解码 > 文章详情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四个菜农三百岁,未来上海谁来种菜?上海正力推“机器换人”
分享至:
 (70)
 (6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晔 2019-11-30 08:18
摘要:“机器换人”好处不少,推广却是一系统工程。

10年前,是3个菜农200岁,现在已经到4个菜农300岁的程度。如此描述上海蔬菜生产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绝非玩笑。

两位老人在大棚内手工采摘,仅一垄就需一天(李晔 摄)

11月29日,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及下属科研单位,在清美集团张家桥蔬菜种植基地举办绿叶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演示,以示“机器换人”的成果与迫切。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垄53米长的鸡毛菜地前,收割机1分钟推进10米,一垄鸡毛菜6分钟内即收割完毕。

收割机1分钟就可推进10米(李晔 摄)

而在另一大棚内,一位62岁的菜农正蹲在地上采摘,她告诉记者,同样一垄鸡毛菜,她人工收割,“一天都搞不定”。

两位老人在大棚内手工采摘,仅一垄就需一天(李晔 摄)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足见上海市民对绿叶菜的喜好和依赖。根据市农业农村委蔬菜办数据,上海的绿叶菜需求日均4000吨,一年就是146万吨。由于外省市绿叶菜不利保存和长距离运输,因此上海绿叶菜的自给率高达85%。但长期以来,包括绿叶菜在内的上海蔬菜生产与采收以人工为主,生产效率较低,且人工成本在蔬菜整个成本中占比高达60%。

更关键是,从事蔬菜生产的人群以老人为主,“4个菜农300岁”的情况非常普遍,80岁以上老农仍在地头干活也并不鲜见。这已经带来了一个更为严峻的后继乏人的问题——未来谁来种菜?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张国坤主任一行在推进会现场(陈佳晨 摄)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蔬菜生产“机器换人”,机器的效率显而易见。据介绍,单机一天采收可达10亩,300亩规模的园艺场只需要8个人,单人劳动生产率是传统产业模式的25倍。除高效外,机械化采收还有其他益处——菜收上来均为净菜,不沾泥土,有效避免人工多次抓握,可提升产品品质的可控性;收割后的残留物,即绿叶菜根部,原本被视为城市垃圾,而今继续留在土里,成为土壤的有机肥料,继续支持生产。

机械化采收把鸡毛菜的根留在了土中(李晔 摄)

蔬菜机械化尽管好处不少,推广却不易。

机械化作业对种植模式提出了高要求,但上海蔬菜种植多“一家一户”,规模小且分散,10亩地里不乏种植数十个品种,机器难有用武之地。

机械化作业对种苗要求也高,比如那些爱趴在地上、或紧贴着地面生长的蔬菜,就不适合机器收割。目前在上海,仅米苋、鸡毛菜、蓬蒿菜、空心菜等少数类型可实现机器采收。如此次现场演示中的鸡毛菜,就是市农科院专为配合机械化生产而研发的“新夏青6号”(鸡毛菜)。该品种中胚轴长,其长势较强,夏季播种后20天便可长到4.1厘米高,冬季播种30天左右也能成熟,并且在虫害还没来得及形成前就已收割,可有效减少农药施用,非常适合机械化生产与收获。

不过,相比鸡毛菜,目前上海对于花菜、青菜等“棵菜”的机器采收仍在攻坚中,同时还要解决“用得起”的问题。记者获悉,这次参与现场演示的一台4GCDZ-100型绿叶菜收割机,系由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历时5年自主研发,造价约为进口收割机的三分之一。

“机器换人”的普及,还涉及绿叶菜销路问题,因此在产供销一体化企业中更易推广。比如这次参与试点的企业清美集团,计划到2020年,其机械化本地鸡毛菜等绿叶菜种植面积要达2000亩,以保证清美鲜食上海600家线下门店及300家网络销售前置仓的稳定供应。那么,针对没有强大销售网络的市郊小散农民,如何增强他们接纳机器的积极性?据悉,市农业农村委正与盒马、本来生活网等电商平台沟通,计划以“联合体订单”形式,来确保中小农户的生产标准和充足供应。目前,上海已建立8个试点基地,每个基地面积都在200亩以上,均以企业为主体。明年上海将继续建设9个试点基地,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整个上海蔬菜机械化程度的提升。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张国坤主任一行在推进会现场(陈佳晨 摄)

栏目主编:吴卫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