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⑤|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统一”的论述揭示了哪三个深刻内涵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程 2019-11-28 06:39
摘要:“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这三个统一的论述不仅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光辉,还蕴含着三个重大的理论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坚持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如何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决定稿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这三个统一的论述不仅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光辉,还蕴含着三个重大的理论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坚持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如何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三个统一”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中国共产党玄思妙想的产物,她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革命实践、根植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辛探索、根植于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她的必然性体现为三点:其一,总结历史,能够发现历史必然性规律的运动轨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并不是先行设定的结果,而是通过丰富的历史实践,不断总结和凝练出的具有规律性的制度规范,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出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一致。其二,面向未来,她既是对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继承,又不拘泥于已经取得的伟大成果,而是根据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不断进行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成果。其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传承中华文明基因、契合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中诞生的,也是在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中发展成熟的。她之所以成功,最大的秘诀在于中国共产党不但是具有先进理论武装的现代无产阶级政党,还继承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以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正能量,同时具备了现代政党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主体能动精神,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政党的领导下,必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选择。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具备现代社会制度的共性,还体现出明显的制度优势。其一,在经济制度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为全体人民享有的价值取向,守住了经济制度的“正”,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定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充分激活了社会成员主体创造精神,体现了经济制度的“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提供无限的活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调动了最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展现出经济制度的“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其二,在政治制度方面,党的全面领导不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运行的定海神针。在此基础之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既是中国人民的集体选择的人间正道,更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可资借鉴现代社会制度经验。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还体现在她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她是区别于一切资本主义制度下以资本为轴心、以追求个人财富为目标、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取向的全新的现代社会制度,在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问题的实践中,不断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伟大目标,是历史与逻辑的真正统一。

“三个统一”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做到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当代中国发展自身历史逻辑的必然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追求发展与和谐相一致的应然选择。“三个统一”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基础、政治底线、创新原则、实践指向和最终目的。

其一,改革开放既是总结历史经验的理性判断,更是瞄准未来发展趋势的实践创造。“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改革开放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坚实物质基础;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树立起的党的绝对领导地位;离不开历代党的领导集体建立起的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总结历史,可以完整地发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在总结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直面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深刻而又全面地再创新。总结历史,是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用新时代的范畴重新整理历史素材,发现新的历史线索,为新的实践提供新的历史参考;面向未来,是在对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的张力之间找到二者耦合的切入点。如此,总结历史就不会单纯地陷入历史的叙事中,而是使历史具有了思维的灵性,面向未来也不会走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而是使未来具备有坚实的实践依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这二者体现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实践创新,更是凸显社会主义本质的伟大事业。保持定力,是指走什么路,举什么旗是关乎改革开放的重大政治底线问题,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得以稳定推行的首要原则。全面深化改革的定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二是关涉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内容都必须坚持,哪些可以改,哪些不能改,带有根本性原则、立场和方向的东西丝毫不能改变。三是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敢于直面困难,敢于下到深水区,在遇到阻力和障碍时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动摇。改革创新是指在改革的过程中,利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原理,勇于突破固有的体制藩篱,打破利益固化带来的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社会发展最优化的实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一是做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与自然科学进步的良性互动,建立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通过创新最大化地满足全体人民的发展诉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各种制度激励全体人民参与到改革实践中。

其三,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项基于解决时代问题而生成的迫切要求,更是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全新的问题视野,也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首先,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正在不断增长,但实际分配效果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具有差距,这需要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以调节;其次,人民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资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再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合理的城乡结构体系;最后,人民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环境问题依然成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硬骨头”,需要通过全方位地改革加以解决。由此可见,所有的改革理念基于问题而生成,而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开了这些目标,改革开放就会成为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

“三个统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个核心命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范畴,而国家治理能力是指我们党综合把握和驾驭国际国内形势,运用制度优势治国理政的能力。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求其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种符合现代国家特征,符合历史进步趋势,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综合制度体系。

其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了历史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从古代中华民族创造出的伟大的制度文明,到近代中国由于制度落后而备受屈辱,再到当代中华民族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实现伟大复兴,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也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渐成为党思考的核心命题。总结历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符合世界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面向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扬弃资本主义制度下抽象的平等体系和资本逻辑控制国家和社会一切权利的现代性矛盾,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国家治理方案。

其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稳中求进的渐进过程。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劣,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是该体系能否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能否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的制度环境,能否为中国谋得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而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表现为党在面对现代社会复杂多变、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化的情况下能否体现出现代政党应有的执政素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能否始终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而这种定力恰恰是靠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优化治理体系来实现的,这里需要着重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尊重现代国家普遍规律与发现制度优势的特殊性相结合,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始终走在进步的历史通道中;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与法治化、程序化、制度化相结合,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颜色不改;三是做到利用资本的创新驱动与规范资本的价值属性相结合,理性智慧地掌控和回应社会转轨带来的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挑战。

其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国家的重要范畴,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的环节,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系列难以化解的问题都与政府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联。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又牵引出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一般认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政府与市场有各自的边界,二者不能越位,但在现实中,这种思维总是遭遇困境,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没有政府的市场和没有市场的政府。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视野思考二者的关系,则会让问题豁然开朗。问题导向对应着政府与市场的“分”,目标导向对应着政府与市场的“合”。所谓 “分”,并非说政府与市场是分离的,而是指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应存在于观念之中,当然,观念中的边界并不是说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只是虚幻的想象,而是政府与市场主体应当在观念中恪守规范化思维,按照各自主体行为的原则行事,这样会为解决国家治理体系中诸多矛盾提供有效的思想规范和制度理性准则。所谓“合”,是指二者在实际运行中目标的一致性和价值取向的同一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二者统一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契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作者为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