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被火烧毁的祠堂搬上乐池,演奏员坐进观众席,巴洛克歌剧《塞魅丽》“螺蛳壳里做道场”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9-11-09 08:57
摘要:亨德尔经典歌剧《塞魅丽》重新构想版上海首演。

连日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经受着罕见的舞美考验—一根根六米高的柱子,从卡车上卸下,腾转挪移至乐池,复原成一座古朴的中式祠堂,给观众留足了悬念。


一座中式祠堂搬上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舞台

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11月8日、9日晚,在余隆执棒下,亨德尔经典歌剧《塞魅丽》重新构想版在上海首演。演出开始前,主创团队递过来一块叠成方块的土花布,“开场后,你会知道它的秘密”——同样留满悬念。


巴洛克歌剧《塞魅丽》重新构想版上海首演

一座中式“祠堂”搬上音乐厅舞台

亨德尔的《塞魅丽》属于最早一批被复兴的巴洛克歌剧,此次上海交响乐团呈现的是当代艺术家张洹指导制作的版本,这也是由中国艺术家制作的首部巴洛克歌剧。“2009年,《塞魅丽》在比利时首演;1年后,在余隆邀请下,我们把它带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出品人黄玲玳说,“10年后,同样受余隆之邀,《塞魅丽》来到了上海。”

这一“重新构想版”的《塞魅丽》,将故事空间设在一座明代祠堂里,服装设计上也充满中国元素,鲜艳的红绿大花,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嫁接”。


主创团队通过隐藏在祠堂柱子里的LED灯的颜色变化,展示主角“塞魅丽”的内心情感

10年前首演时,一座450年前的明代祠堂,一梁一柱均被运到欧洲,使得“祠堂”成为《塞魅丽》的一大关键词。不过,当演出地点放在上交音乐厅时,“原装”祠堂成为上交舞台不可承受之重。“原装祠堂一个石墩就重达两吨,舞台完全无法承受。”黄玲玳介绍,舞台技术人员几经现场测量,最终量身定制出适合的尺寸和重量,提前半年开始制作祠堂模型,力图让此版本成为非歌剧院场所也能上演的通行版本,“我们不想重复以前的做法,既然塞魅丽死于火,我们就抽象其概念,设计了一个被烧毁后的祠堂。”

上交音乐厅是葡萄园式的环绕音乐厅,相较镜框式舞台,在舞台搭建上较为受限。进景时,舞台搭建团队不能使用货梯,只能通过非常规动线搬运。光是卸车就花了整整5个小时。考虑到音乐厅内的观众视野,整座祠堂下面还搭建了三级高90厘米的台阶。

当原先的乐池成为“祠堂”,乐队演奏员的坐席就成了问题。当晚走进音乐厅的观众会发现,第一排的座椅封了起来,舞台下的观众区辟出一个临时“乐池”,合唱团也站在观众区,指挥稍一转身,便尽收眼底,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巴洛克歌剧《塞魅丽》剧照

中西文化珠联璧合

当身披土花布礼服的塞魅丽登场时,重构版《塞魅丽》所隐藏的悬念昭然若揭:在这部亨德尔的巴洛克歌剧里,中西方文化珠联璧合。被火烧毁的明代祠堂成为故事的发生地,圆月这一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在此剧中亦充满隐喻,代表着女性的阴柔美。黄玲玳回忆道,2010年该剧在北京演出时,有一个场景是“塞魅丽”唱着咏叹调《无尽的欢愉》飞跃祠堂,“中国观众会想起嫦娥,塞魅丽也和嫦娥一样,希望成为‘神’。”而舞台上的圆形镜子,在映照出塞魅丽的同时,也映照出她内心的“自我”。


一座被烧毁的中式祠堂,成为巴洛克歌剧《塞魅丽》所有故事的发生地点

在黄玲玳看来,尽管《塞魅丽》是源自西方的神话故事,但完全可以放置在中国文化的视角中去理解,“这个故事关于爱情与死亡,在京剧、粤剧中能找到类似的情节。放在不同文化中,可以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由于音乐厅没有吊臂、没有舞台灯光,团队通过藏在祠堂柱子里的6万个LED灯点及多媒体特效,来展示塞魅丽的情感变化。随着剧情推进,灯光变成不同颜色,让现场流光溢彩,也记录下塞魅丽的快乐、悲伤或含情脉脉。

10年后在上海首演《塞魅丽》,主创团队更想呈现一个全新的“塞魅丽”:她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母亲,她的受难是她自己的选择。“原版中,塞魅丽只是个受难者;但在新的版本中,她和朱庇特摊牌时的咏叹调,表明她是一个甘愿冒险的形象。”黄玲玳说,“这个名叫塞魅丽的女人敢于梦想并意图摘下星星。”

栏目主编:李君娜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题图说明:巴洛克歌剧《塞魅丽》剧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