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部长直言“压力山大”,人民大会堂里的这条通道,再也别当花絮了 | 两会观察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9-03-04 06:30
摘要:既然作为一扇窗口、一个平台,通道也好、两会也好,上面的每一分钟、每一次发言机会都是宝贵的,都需要最大程度体现“求真”和“务实”,从而将其用足、用好、用到位。

 

两会的大幕又拉开了。除了政协开幕会的“大戏”,一前一后的两条“通道”,增添了更多开放的味道。

 

一年前的全国两会,首次出现了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连同党的十九大时创设的“党代表通道”,以及更早时作为通道“鼻祖”的部长通道,四条通道正式“集齐”,曾引来各方的普遍赞誉。

 

一年后的今天,无论镜头前受访的部长、委员,还是持着“长枪短炮”早早抢位的媒体记者,或是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对于通道恐怕不会再有什么陌生感——也许对着话筒和数以千万双眼睛说话,多少还会让人有些紧张,但通道这个形式,和站在通道上借由媒体向公众发声,已经渐渐被视作习惯。

 

部长通道肇始于曾经轰轰烈烈的“堵部长”。好多年里,这一直被视作两会上一道特别的风景,但只有现场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千方百计围堵一名部长,有时还要为此赔上风度,却不一定能换来正面回应的结果,对记者来说是一种尴尬。

 

好在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甚至舆论一度将通道视作“花絮”的观念,也该要翻篇了——在两会这样一个严肃的政治场合,虽不属于法定程序的通道,却绝非可有可无,更不能被视为一场“秀”。人们看重的不只是这百来米的路,更是背后传递的公开、民主、充分协商这样的信号,是主动接受监督、对人民负责这样的信念。

 

而这种信号和信念,是由通道上的具体表现折射的。两会是观察中国民主政治的一扇窗口,通道又是观察两会的一扇窗口。对代表委员和部长们来说,站上通道只是第一步。说些什么、怎么说,更会影响人们对通道的印象,进而影响人们对两会的印象。说通道绝不是“花絮”,也不该被当作“花絮”,也正是看重通道的这层特殊意义。

 

与谈论经济一样,谈论通道,除了“有没有”,还得问问“好不好”,同样要呼吁“高质量”,要追求“高效率”,要期待“高效能”。其实,讨论任何同两会相关的制度性话题,都要对效能有所考量。

 

这些年,无论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还是一府两院、人大政协机关的政务公开,民主政治体系中各方的有机互动,都有不少新的渠道、平台和载体,有线下的也有网上的,有APP也有“二维码”。种种形式的出现,目的都不是形式本身,本意都是为了提升效能,以让共识更清晰、让监督更有力、让协商更充分、让行动更果决。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就看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对形式的内涵是否充分把握,对制度的功能是否当真用足

 

“当真用足”,是前些年一位资深政治学专家向我和同事谈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特别提到的,四个字里,既有坚毅信心,也有真诚期许。每年两会,人们都会期盼代表委员尽心履职,部委官员开诚布公,说来说去,说的也正是这四个字。它们意味着,既然作为一扇窗口、一个平台,通道也好、两会也好,上面的每一分钟、每一次发言机会都是宝贵的,都需要最大程度体现“求真”和“务实”,从而将其用足、用好、用到位。

 

可喜的是,两会上的通道在“集齐”了之后,效能也在越来越高。有人就细心做过统计,去年“部长通道”上各位部长们许下的种种承诺,一年后许多已经兑现,这足以从一个侧面表明,通道上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也并没有被随意对付。而在今年的头两条通道上,人们听到了国家文物局长向基层县市关于重视文物保护部门的“请求”,听到了生态环境部部长因为治霾问题直言的“压力山大”,甚至看到同为政协委员的村支书和央企高管围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问题的“现场咨询”……

 

这样的场景让不少媒体同行感叹,通道正在变得越来越“实”。这是一件好事,作为两会的一个开端,更是一个好兆头。

题图来源:张海峰 摄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