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林奕华:用真实情感对抗创作套路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董天晔 章迪思 2019-03-01 13:20
摘要:为什么林奕华的戏里总是有很多角色?这个问题从来没人问过,我们问了。

身为香港文化人,林奕华对自己被贴上的多重身份和文化标签从不抗拒,甚至会带有点自嘲色彩地主动提及,他也从不讳言,自己在各种复杂矛盾与冲突中寻求着平衡点。

 

从西方戏剧中学习技法规则,却拿来讲中国古典文学的故事;用中国古典文学作药引,却又离开文本去解构与重建都市人情感;身为一个舞台剧导演,却在剧中大段呈现意识流的诗歌;一边坦言音乐剧是昂贵奢侈的游戏,一边却认真地告诉你音乐剧里太多套路,而他反套路的方式是表达最为个人化的情感……商业,艺术;个人意志,观众体验;西方戏剧,东方文化;粤语逻辑,国语思维……他在各种标签之间自由穿梭,引发一片争议,也吸引大批粉丝。他面对镜头时滔滔不绝,贴心地提供充沛信息量;却也会在采访前告知他的敏感和不安,因此拒绝直播这种直面人群的交流方式……

 

2019年2月27日晚,林奕华来到上海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名为《五线谱上的情与感》的专题讲座,讲述他在世界各地观看音乐剧的体验与启发。3月23-3月24日,他的华语原创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也将登上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主舞台。在27日的讲座开始之前,他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进行了一场对谈。

 

我们选取对谈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展现相对完整的林奕华内心世界。

董天晔 摄

 

一、观看音乐剧是探索自我的开始

 

上观新闻:即将在上海上演的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以下简称《梁祝》)中有很多歌都由您自己填词,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未来您的创作会偏向于音乐剧?

 

林奕华:剧中十八首歌只有一首不是我写的,是我翻译的一首诗。音乐剧的制作非常昂贵,如果要在剧场里呈现理想效果,相比话剧,它用到的资源更多。所以以我现在团队的规模,能做一出已经难能可贵了。其实我还有更多合适做音乐剧的题材,但做不做要看机缘。

 

上观新闻:近期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有一系列扶植原创音乐剧的计划,您会不会参与其中?

 

林奕华:我有主动请缨!我刚刚在欧洲尤其是英国看了一些音乐剧,很想跟大家分享观剧体验。刚好他们跟我说有音乐剧孵化的计划,就问我要不要来讲一堂课,所以就有了今晚的这堂课。

 

上观新闻:您觉得东方文化背景下孕育的中国音乐剧,会和西方音乐剧有很大差别吗?

 

林奕华:差蛮多的。音乐剧在西方是现代舞台剧的一种,诞生时间不长,但是它传承了西方戏剧悠久的传统。我们今天看到的著名音乐剧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经典名著、二是受欢迎的电影、三是被唱成经典的歌曲。《妈妈咪呀》就是歌先红再有音乐剧的例子。我们目前还没有音乐剧的传统,所以要经历一个探索过程。

 

音乐剧很多时候都在讲述个人心声,和对自己的认知。它是创作者与客观世界产生碰撞,带来挫败感、幻灭感之后,如何重塑信心的一种表达。在我们东方人的文化里,“探索自我”这件事情还不是主流。我们通常会更强调“大家”,但是音乐剧是很个人的。所以中国观众喜欢音乐剧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开始。

 

二、让“醒着”的人“睡去”,让“睡着”的人“醒来”

 

上观新闻:您很多戏都改编自名著,但您更注重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容,而文本层面则离原著相去甚远。这不禁让我好奇,为什么要用古典名著的“旧瓶”来装自己的新酒,而非重起炉灶索性做一个全新的戏呢?

 

林奕华:英国、法国、德国的很多剧团也在用莎士比亚的作品探讨现代议题啊。经典名著的文本只是载体,它可以被现代人拿来作为一面镜子,照见当下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如果莎士比亚可以,那四大名著一定也可以。

 

我觉得真正珍贵的是,创作者在重制名著过程中,表达出属于自己思考的部分。观众看一个古典名著改编的作品时,越是和过往阅读经验不同,越能看到陌生的自己。如果观众走进剧院时是一个熟悉的自己,出来时是一个陌生的自己,我觉得这挺好的。

 

上观新闻:这么说您的戏也是属于“间离派”吧。您戏中的同时存在着哲学思辨、“形而上”的内容,以及时下流行语、生活场景再现等十分“形而下”的内容,这两者会否互相消解?

 

林奕华:我觉得不会!如果我们不断将内容往后拉,彻底“形而上”,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这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而我想将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阶层的人聚拢在一起,形成可以相互参照的镜子。我们总是将观众类型化,“这是校园片,来看的肯定是年轻人”。可如果上了年纪的观众看这部戏,或许也会唤醒他们内心的某一种感受。通过一部戏让一部分“睡着”的人“醒来”,让一部分“醒着”的人做一场“梦”,是戏剧很大的魅力。

 

三、演员就像巧克力,观众决定选哪块

 

上观新闻:您的戏还有个特点:角色数量十分多。比如《贾宝玉》、《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比如《水浒》里有9个人。这么多角色在舞台上,对于创作会有什么好处,对于舞台调度会带来怎样的难度?

 

林奕华:这是非常好的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我。其实从小我就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扮演各种角色玩游戏,人越多角色关系越复杂就越好玩。演员在台上知道自己和别的演员是什么关系,会有哪些互动,会形成一种气场,而这个气场的漩涡是可以把观众卷进去的。西方一直有群体剧场的概念,没有谁是特定的主角,大家都是主角,戏份都很平均。我希望演员在台上都有自己的事做,这样才会玩得开心。

 

上观新闻:所以这是出于一种对演员感受的“体谅”而进行的设计?

 

林奕华:这种设计是自有其合法性的。且不说《红楼梦》原著里就有“十二金钗”的设定,后来我排过一个男版“十二金钗”,十二个帅哥站在台上,和流行文化的“韩国欧巴”的元素相呼应。

 

那么多角色在台上,塑造每一个角色的个性就十分重要,这样观众会觉得打开了一盒口味各异的巧克力,可以自由挑选。如果角色塑造不成功,人再多也只是学生清晨出操,或者我们下班坐地铁回家时,看到成千上万陌生人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感觉。

题图来源:董天晔 摄 编辑邮箱:zds030@jfdaily.com
文中剧照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