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访谈 > 文章详情
解放日报吉方平:不作兴事先胸脯拍得砰砰响的上海干部,“后进博”更应做到哪三点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郭泉真 2018-11-23 08:11
摘要:“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经历了进博会的成功考验和激励,更应昂扬“那么一股子气和劲”

进博会启示录(之六)

“后进博”,更有“不一般”的精气神

——从进博会看当下上海(下)

吉方平

 

今年7月,进博会正在紧张筹办之时,一位记者向熟识的参与进博会筹办的人员率直发问:“说实话,你心里,究竟有几分把握?”对方沉吟思索,认真作答:“说实话,心里还没底。”

直到进博会闭幕,这位筹办人员负责的工作,以及整个进博会,都以“非常成功”的结果呈现于人们。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是套话,但用之于进博筹办,每一句背后都有非常具体而真实的内涵。当时坦言“没底”,因为进博会需要“对标超一流、聚焦不一般”;也因为这座城市里的人,不作兴事先胸脯拍得砰砰响。

“挑最重的担,啃最硬的骨头。”参与进博会城市保障与服务的同事们都有体会。

对标最优,创新实干,精细到位……这座城市在做事上的鲜明风格,因对标“超一流”的首届进博会,再一次彰显,进一步提升。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努力办成国际一流博览会”,要求对标世界、对标最优的强烈意识,成为深刻认同,才更可能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动力之源和思想基础。进博会倒计时200天动员,本报评论就以“卓越心”为题——《以 “卓越心”不负重托办好盛会》。而今展会过后,对于卓越心的体现,相信去过的人会有实际感受。

藏在这种强烈对标意识里的,根本上是始终保持从服务大局、服务人民出发的责任意识。有大局观,牢记宗旨,理解为什么做,才会孜孜以求要对标,也才会在“超一流”的高标准面前,毫不退缩,激情投入,勇挑重担,勇于担当。“跳出上海”服务全国,为“初心”勇当排头兵先行者,当下的上海,亦正需如此。

 

倒逼,是一种天然容易不舒适的感受。只有真心意识到,结果效果的重要,说到做到的重要,才会由此出发,习惯于甚至是乐于打破舒适区,摆脱空对空,走向“实干为要”。这次进博会“倒计时”,仅公开报道的推进会,就有200天、150天、100天、90天、80天、60天、55天、30天、10天等各种节点。一如指挥部现场进度表上的一面面小红旗,一如一次次推进会上的高频词:“挂图作战”“以10天为一个节点”“每周有目标每天有安排”“倒排时间”“后墙不倒”……紧盯实干,主动倒逼。

藏在这种实干、倒逼里的,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这样,史无前例而又高标准高要求的进博会,在实干中倒逼,在倒逼中创新,不断攻坚克难。上海正全力推进的新一轮发展各项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展会开到第2天,不少记者聚议之间,已经谈到两个同感。一是展会的专业性和对接的有效性。二是从许多细节,能感受到组织保障的不易和出色。比如不时会在一些场合遇见,保洁服务的“秒速到位”。另一个已被报道的现实案例是,地铁二号线徐泾东8号口,展会第3天早上大雨,喇叭声提示往前走有短驳车,第4天早上又雨,短驳车直接开到了地铁口。而第5天,天已放晴,短驳车依然守候在地铁口,而现场人流的引导设置,又和前几天有不同,走哪一座天桥、是否过马路,采取了现场优化方案。虽然,离闭幕只剩1天。

一滴水里见太阳。还是在这个地铁口,现场维护人员的站位,也有讲究。有的沿铁栏杆而立成一排,以分隔人流。有的形成夹道,以引导走向。有的站在最合适距离,以随时回答人流提问。6天一次次走过这里,似乎一直有些细微的变与不变。确实会感到,就像在绣花。做事总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能不能发现瑕疵,愿不愿及时调整,凸显着“到位”意识本身的到位与否。如果一心以“到位”为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到位就不舒服,就会真正从问题导向出发,从需求导向出发,从群众和市场的最终满意度出发,不辞辛劳,不计琐碎。

藏在这种精益求精意识里的,是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不厌其烦,不失耐心,不断改进。进博会只有6天,像绣花针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永无止境。

 

闭幕后的第一天上午,上海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下午,上海市机构改革动员会举行。第2天,市领导要求“尽快制订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版”,同时12家资管机构入驻陆家嘴。第3天,总结进博会安保工作,为城市治理积累经验。第4天,市领导调研自贸区、上证所,落实党中央交给上海的新的三项重大任务,打造上海新的增长极。第5天,设百亿规模上市公司纾困基金,支持民营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嘉定温州共建深度融合示范区,致力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周末两天,“沪杭甬”地铁二维码有望互联互通,增设自贸区新片区相关工作已组建专项工作组……

“后进博第一周”,丝毫不见大战之后的松懈与调整,反而是更加紧锣密鼓的再出发。

进博会的精气神,上海城市的精气神,体现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奋进身影上。“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经历了进博会的成功考验和激励,更应昂扬“那么一股子气和劲”。

进博会上,桥,成为嘉宾的一个比喻。就在“后进博第一周”,上海改革开放之初、1982年建成的泖港大桥,传出消息——这座当时国内跨径最大的斜拉桥,为南浦大桥积累宝贵经验的上海最早“斜拉桥之母”,正拆旧建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栏目主编: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本文刊于11月23日《解放日报》,“吉方平”为解放日报重要述评专用笔名。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